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滩簧小调从苏州传入将乐,原系一种坐唱曲艺。清代中期,将乐县内城乡组建班社坐唱戏文,演唱者5-10人不等。在长期演唱实践中,此曲艺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吸收民歌小调之精华,逐步形成带有地方韵味的将乐南词。又据江西赣州文化馆编印的《赣州南北词音乐》记载,南词于清乾隆年间由江苏扬州传入江西,结合湖北荆襄传来的文曲,形成“南北词”,其后传入福建、台湾。
将乐涌现出一批著名南词艺人和大批的南词徒弟。所谓“著名”就是会唱很多南词戏和小调,会使用多种民间乐器,熟练到能自拉(弹)自唱,并拥有大量的南词资料,即有唱词、有道白的《南词总纲》,有被誉为“南词四大戏王”的《断桥相会》《昭君和番》《芦林相会》《合钵收妖》,还要会数十上百种大、小戏剧及南词小调。将乐南词是由昆腔、滩黄等曲调合流而成的一种素衣清唱曲艺。
凭着曲艺爱好者的一腔热情,将乐南词以原始的“师传徒”形式延续。在延续过程中,南词艺人又不断吸收当地民歌、小调之精华,逐步发展为独具风格、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将乐八韵南词”,加上其他曲派配合,使其音乐更加动听,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唱遍城乡各地。此后,将乐南词的进一步发展,戏文更加活泼生动,演员更加注重角色的扮演和选择,已逐渐发展成戏曲表演艺术。
由于南词的演出场所相对简便,近年来,将乐南词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优美、典雅的南词在街头巷尾从新活跃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