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各地彩灯“五花八门”,不可胜数,纷呈异彩。我曾见过泉州的元霄灯,形如亭合,灯壁用双层暗花装饰,玲珑剔透。还见过长校镇的多角花灯,是用硬纸、玻璃丝和剪纸拼往而成,形如彩球,别具一格。但我还是觉得嵩溪的“板龙灯”更迷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里的乡村灯会,人们称为“迎龙灯”,历史较为悠久。相传始于唐朝,盛于明代。不仅元霄有灯,黄沙口村的余家屋、塘背村的花果园等地正月十三就开始迎龙灯。据有关资料记载:正月十五是土地菩萨的生日,人们笃信佛教,点灯敬佛,世代沿袭下来,逐渐演变成为今日的灯会,不过无论形式、内容到规模都有新的发展,潜移默化成为人们元霄喜庆的活动之一。
“板龙灯”长短不一,有的村小,仅九十多桥(节),有的却长达一百四十多桥(节)。板龙由一桥桥段板组成,每段上装有三盏彩灯,中燃红烛,外围以丝娟或花纸。家家户户根据自己的爱好,尽呈其艺,绘上五彩缤纷的图案。灯上插着天竺、柏枝等花卉,在彩灯的映照下,花花绿绿,争芳斗艳。龙头、龙尾为竹篾编制,精编,精编细扎,装饰得绚丽多姿,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
夜幕降临,在“噼啪”作响的鞭炮声中,“板龙”起舞了。前有唢呐,后有铜锣,气势颇为壮观,一时大街小巷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村中德高望重者或牵头的理事扛着斗大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招牌在前面引路。
人流夹着欢歌笑语,从四面八方汇来。置身其间,身不由已地随着人潮顺着“龙灯”流动。
你看,龙灯的色彩早已把四季的界限溶化,艳彩缤飞的花蕾一夜间争相盛开。国色天香的牡丹,冉冉池塘的金莲,凌风傲霜的秋菊,芳香馥郁的梅花……应有尽有,目不暇接。
是啊!一条龙灯连接天上与人间,过去与现在,悠久的历史被缩短。天上、人间的各路“人物”都来了;吕洞宾端庄文雅、猪八戒憨态可掬、关云长游目骋怀、李白举杯邀月……奔腾的骏马,开屏的孔雀,戏水的鲤鱼……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跃然灯上,别有一番风韵。
龙灯忽而挤进嵌着卵石路面的古式小巷,忽而腾跃在富有现代气派的楼房面前。不过最迷人的却是绕过清清池塘时的情景,那时水上水下,花灯齐放;堤上舞姿翩翩,水中银龙摇曳,交相辉映。月亮、灯光揉和在一起,浮光跃金,看得人眼花缭乱,好一幅迷人的美景。
一条一百多米长的板龙灯队伍,一人背着一桥板段,起码要一百多人组成。唯有齐心合力,整条“板龙”才舞得自如,凝集了巨大的集体力量,蕴含着社会生活的哲理。
舞龙灯是需要一定的能耐和技巧,尤其是它的高潮——“盘龙灯”。一般在村中的大坪和晒场上进行,只见板龙绕圈旋转,越转越小,直到后来首尾并行,顺三圈倒也罢了,难得的是还要反三圈盘转。看那舞灯人脸上泌出的汗珠,就可想而知了。谁看了不赞叹!谁看了不佩服!
这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男女青年私下约会的好时机。据说从前小伙子看花灯,以谁家的花灯扎得漂亮,来判断谁家的姑娘心灵手巧,然后去登门求婚。纯朴的乡风,多趣的民俗,充满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