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餐除了主食,还有一个鸡蛋和一杯豆浆;学生宿舍里有独立阳台和卫生间,还有空气能热水器和全自动烘干洗衣机;如果想念父母了,可以通过网络和父母视频通话……这不是贵族学校,而是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农村学校——万安学校。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座并不富裕的山区县里的农村寄宿学校,发现这里甚至比有些城市学校建设得还好,除了有体育场和食堂等设施外,还有一般学校都没有的洗衣房、钢琴房、心语室、亲情聊天室、卫生健康室等,难怪让以前恋家的留守儿童开始恋校了。
不能让学生早餐吃咸菜
有双大眼睛的汤丽英是万安学校六年级(2)班班长,来自万安镇福匡村的她说,在学校里生活很快乐,自己比姐姐个子高,可能就是因为在学校比姐姐吃得好。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能体会农村中小学生上学的不易。”将乐县委书记蒋先东告诉记者,农村中小学寄宿生以前大都是从家里带腌制的菜到学校吃上一周,早餐基本吃咸菜,既没有营养,更谈不上食品安全。
从2007年开始,将乐县针对农村撤点并校后带来的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就餐难、如厕难、洗浴难”等一系列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由政府埋单从早餐开始保证每个学生一个鸡蛋和一杯豆浆,继而延伸到中晚餐,并投资1000多万元,用四年时间完善了农村中小学的食宿条件。
现在将乐县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的在校伙食营养、卫生,每位学生每周菜金标准为40元,学生自己每周只需要交10元菜金,30元由政府补助。低保户、二女户
不能让学生情感缺少关爱
已是初中生的夏婷对记者说,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想不通时,会去找生活老师聊天;想父母时,会去学校的亲情聊天室,通过电脑、独女和外地的父母视频通话。
夏婷的父母长期在上海开食杂店,放心女儿在学校的寄宿生活缘于将乐县农户则一律实行免费就餐,40元全由政府补助。
村中小学生“食宿改善”工程的提升。
“食宿改善”工程虽然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吃、住问题,但由于这些寄宿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寄宿在校,与父母、亲人相处时间少,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父母的照管,在感情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难以得到正常交流沟通,对他们的成长不利,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留下成长的阴影。蒋先东把担心的问题交给了县教育局和县妇联。
将乐县将“食宿改善”工程提升为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2012年春季开学,将乐县高唐中心小学和将乐三中开展“幸福成长”工程试点工作,对象为在校的寄宿生和留守儿童。主要内容有:实施学校“生活教师”管理制——每个学校要配8名生活教师和两名生活辅助员,对在校寄宿生、留守儿童校内实行全天候的管理、服务;实行“爱心家长”制——由县直机关挂(驻)村单位,乡镇及所站人员、村(社区)主干代理家长,做好校外节假日管理;实施齐抓共管的格局——充分发挥乡(镇)村及社会有关部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管理。
去年以来,将乐县加大投入,夯实“幸福成长”工程硬件基础。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新建校舍16幢,食堂14幢,建设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要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家
“像往常一样,吃过午饭,肖祖云来到我这学沙画。沙画带给了她不少自信,她一中午都在讲上周表演沙画的情形。我静静地听她讲述,看着她充满笑容的脸,我觉得我做的事是值得的,幸福不就是这种感觉吗?”记者在万安学校生活教师黄艳芳的“生活教师工作(谈心)记录本”上看到了这段今年3月18日的记录。
37岁的黄艳芳以前是万安学校的英语教师,根据将乐县“幸福成长”工程的需要转为生活教师,全天负责在校寄宿生课堂教学以外的照顾和管理,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与学生心理情感的沟通,负责与寄宿生、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联系。除了与在校寄宿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外,还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打饭、分菜和洗澡、洗衣、洗被,指导高年级以上学生洗衣、洗被。
“一开始,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我转为生活教师,和学生们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明白生活教师对寄宿生的重要性,自己也发生了从‘管学生’到‘爱学生’,从师情到亲情的变化。”黄艳芳说,为了教学生更多爱好,她自学了沙画。学生给她的回报常常让她感动不已。最难忘的是去年平安夜里,一群学生来敲她的学校宿舍,原来是送她苹果,祝福她平安幸福。
万安学校是将乐县实施“幸福成长”工程的缩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蒋先东表示,三明市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指导,福建省领导对这项工程作出批示,福建省教育厅下发了全省学习推广将乐县“幸福成长”工程做法的通知,有力促进了“幸福成长”工程的顺利实施、完善和提升。
“对待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和留守儿童,我们不仅要予以物质关怀,更要予以精神关爱,使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能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他们的父母和家人安心工作,把‘幸福成长’工程做成帮助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村家庭解除后顾之忧的‘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蒋先东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成长”工程的实施,是花小钱办大事!(本报记者 吴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