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街道外滩一号小区为党员庆祝政治生日、城关街道山水御园小区开展党史知识有奖竞答、荆西街道新建路小区开展厨艺比拼大赛……
近日,三元区举办以“党旗红 邻里亲”为主题的第一届“小区邻里节”活动,全区30个小区洋溢着欢声笑语。
“远亲不如近邻”。三元区开展“小区邻里节”,既是强化党建引领社区(小区)治理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群众排忧解难、展示良好风貌的重要途径之一。
今年来,三元区聚焦组织架构散、资源效益低、群众办事难等社区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实施“三在身边”近邻工作法,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建强党组织、完善多功能,推动形成“岗位前移、服务落地,干部下沉、工作上去”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格局。
党建有温度,邻里更和睦。如今,居民诉求有回应、小区服务有人做、遇到困难有人帮……三元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组织在身边——架起党群“连心桥”
“昨天填写诉求,今天就开始消杀,效率真高!”在三元区富兴社区省安一期小区,老住户张雄冬连连称赞。
由于小区树木繁盛,近来天气渐暖,蚊虫随之增多。30日上午,在小区出入口墙上,张雄冬看到“有事找书记”公示牌,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她扫描了其中一个二维码,填写了消杀诉求。
让她欣喜的是,当天下午,党支部兼职书记施泽斌便给了回复:今后每半个月消杀一次。“以前遇到这些事,必须找物业或社区解决,现在只要扫一扫二维码,非常方便。”张雄冬心情愉悦地说。
如今在三元,越来越多这样的“好事”发生。
“书记您好,最近其他楼栋在清理顶楼,什么时候到我们这儿来清清……”一周前,三元区一元路2幢某住户,通过“有事找书记”板块向支部书记反映了问题,不到两天,事情便得以圆满解决。
组织在身边,有事找书记。去年以来,三元区以近邻党建为引领,将全区13个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委,把支部建在小区,先后建立起57个小区党支部、96个楼栋党小组,实现了全区居民小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同时,选择一批热心、有威望的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下派一批有资源、有担当的在职党员领导干部,担任所居住小区党支部兼职书记,互为促进、补充,共同做好民生微实事。为便利居民办事,全区29个社区还统一将本社区党委书记、小区支部书记的姓名、职务、电话等主动“晒”了出来,辖区居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留言。
施泽斌就是省安一期小区住户,三元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2月7日,他被任命为小区党支部兼职书记,身份亮在展板上。
身上多了个“官职”,施泽斌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只要得空,他便在小区里“巡逻”,听听邻居们的诉求,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以前,小区里发生矛盾纠纷,我们不好过多参与,也不太好去管。现在作为兼职书记,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居民把事情处理得更好。”施泽斌说。
如何延伸“红色触角”到楼栋、进家门,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
综合各社区楼栋、居民入住及区直部门挂点情况,三元区还将主城区划分为149个网格,把在职党员就近编入社区网格,并通过在全区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活动,让党员家庭凸显出来,形成以党风带家风、以家风带民风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人人格中有责任、事事格中能回应”的社区治理新常态。
“以后遇到问题知道找谁了。”“这才是好干部!”……党员亮身份以来,居民的赞誉声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助人干事的底气更足了。
阵地在身边——搭建便民“微窗口”
“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走进三元区建新社区,这句赫然在墙的标语,说到了百姓心坎里。
“随便找一个工作人员,医保、低保等18个大类64个小项都可以直接办理,不仅实现了‘一人通办’,大部分日常事项还可以做到‘即时办理、马上办结’。”城关街道组织委员陈骁说。
去年以来,三元区统一打造全区29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下移民政、卫健等部门民生高频事项,搭建敞开式、窗口化办事平台,开展“上门式”“订单式”等“一站式”服务,先后为辖区群众办理党务、居务等各类事项2100余件。
“社区党员同志为我们解了难题,很感谢。”家住三元区桃源社区的谢阿姨说。不久前,她怀孕的儿媳妇从南非回国,带了很多行李,社区人员为她们联系了车子,还陪同去机场接她们回来居家隔离。
这是三元区开展近邻党建,“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的生动事例,既拉近了党群关系,也增强了小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筑起了“红色堡垒”。
为精准对接党员服务意愿与邻里服务需求,三元区进一步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在全区试点建设“三元邻里e家”线上服务平台,通过“群众在线下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闭环,开展“订单式”精准服务,有效实现便民代办、矛盾调解、治安管理、疫情防控等服务“一网统管”。
“我们通过群众在线下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方式,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成效。”东霞社区党支部书记叶淑芳说。
在建强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三元区以“法治社区、和谐邻里”为目标,打造社区综合治理中心,推动公、检、法、司、城管等部门力量进驻服务,打造“社区(小区)-街道-部门”联动调处格局,共商社区(小区)“大事小情”,集思广益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这支“智囊团”,不仅了解政策和法律,也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针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突出问题,主动介入,把矛盾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元法院法官罗嫣,定期在富兴堡街道东霞社区综治中心驻点值班。东霞社区接到了一桩法律咨询:社区居民周某离世,周某的母亲和4个儿女,希望通过法院出面调解分割遗产。
原来,周某其中2个孩子长期定居荷兰,短期内无法回国,而周某的母亲已106岁高龄,行动十分不便,也无法办理相关手续。
得知此事,东霞社区党委立即联系罗嫣,由罗嫣第一时间组织诉服团队开启诉讼服务绿色通道,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圆满化解了困扰周某一家的难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全区已下沉社区民警、检察官、法官等综治人员112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00余件,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和解在社区。
法治有了,德治也不能“缺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运而生”。以“共建共享、文明有我”为目标,中心建成以来,先后对接三明学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资源,建设劳模、巾帼、医生工作室,并在29个社区分别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已开展“爱心敲敲门”“邻里守望”等志愿活动170余场,惠及群众1360余人次。
服务在身边——共建邻里“幸福圈”
“今天加了邻居微信,我们约好下周出门踏青。”“活动拉近了彼此距离。”……“最熟悉的陌生人”成了新朋友,大家心底美滋滋的。
今年来,三元区将“小区邻里节”作为培育邻里情的重要载体,结合传统节日等,常态化开展党员政治生日、党史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近邻议事协商等活动,让小区居民从“小家”融入“大家”。
活动中,三元区发挥区直各单位、挂点部门、下沉干部、在职党员等力量资源作用,推动形成以居民与居民间近邻互助、居民与组织间近邻守护、组织与组织间近邻共建为核心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邻里“朋友圈”扩大,守望互助的邻里“幸福圈”,也悄然形成。
三元区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起的许多职工住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老化”。三元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目前仅在富文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就有1400多人,占比高达23%。
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弱有众扶,如何实现?三元区委、区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组织“牵线”,先共建再共享。由社区党组织牵头,三元区结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聚合近邻单位共建力量,先后协调区发改、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用好政策资源,整合社区大党委31家共建单位8300多平方米的场地资源,已建成全区11个“乐龄家园”,提供日间照料、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等近邻便捷服务。
“在这儿和大家一起过生日真开心,乐龄家园的工作人员像亲人一样,我的生日他们记得这么牢,年年不落下。”富文社区“乐龄家园”3月生日会的主角之一——64岁的李锦言开心地说道。
近邻守护、颐养乐龄的美好愿景,在三元“落地生根”。
全区大大小小29个社区中,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不仅有李锦言这样的老年群体,还有低年级儿童、病残弱困人员等弱势群体。
跟着社区退休老党员学写毛笔字,与社区志愿者一起操作科学小实验……社区“四点半学校”是孩子们的乐园,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拉近了社区与群众、邻里之间的关系。
“有了‘四点半学校’,我们不用为孩子放学后没人管操心,真正解决了家长们的烦心事。”提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四点半学校”,家住东霞新村小区的杨女士连连夸赞。
“乐龄家园”“四点半学校”的建成与完善,是三元区践行“服务在身边”理念的缩影。
三元区以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通过“乐龄家园”“四点半学校”等阵地,不断拓展社区助老、助弱服务功能,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近邻党建带来的实惠,感受到服务在身边。
三元区不断探索完善的近邻党建新模式,正让社区治理变得更贴近实际、更有效率、更有人情味。“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已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成为三元的城市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