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委党校57级科级班 张丽霞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出自,《论语·里仁》篇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大慨意思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做子女的尽量不要出远门,一旦要出远门,那么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向、去处,以免父母担心。“方”就是方向、去处。
这句话折射出的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孝”,本人从两个通俗的角度来理解它,一是说做子女的要听话、要顺从父母。在古代,父母健全,子女是要守在父母身边尽孝的,早晚还要请安,对父母要嘘寒问暖(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场景是在帝王家族或大户人家家里才能看到的)。做子女的要让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颐享天年,那就是孝顺了。另一个意思是说,做子女的不要让父母操心、担心。任何一个孩子,如果他有远大的抱负,没有几个父母是会阻拦的,但是你一定要让你的父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去向,那样父母就会少一份担心。大家都知道,古代由于受到交通和通讯的制约,出远门身在异乡的游子,要捎个信回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家中或父母有什么不测,你要赶回去那也不是十天八天能做到的;有人离家多年都不曾有机会回家;有的人从告别父母外出的那一刻起也许就注定了他从此将和父母阴阳两隔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爱和担忧。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亲情淡化了,道德滑坡了,传统美德丢失了,这句话虽有偏颇,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地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和老父亲对簿公堂;×××老人生养了六七个孩子,可到年老体弱时,生活却无人过问,这种事例现实生活中还真不少,令人感叹,令人痛心。说实在的,一个人你只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痛,你才会刻骨铭心。2009年春节过后也就是那年正月的最后一天,我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当我接到电话以最快的速度从三明赶到厦门,我也没能和我的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我现在经常自责,觉得自己都还没来得及孝顺父亲,觉得自己很不孝。。。。。。因为以前一年都难得下去看父母一趟,一是孩子还在身边上学,家里也离不开我,工作也比较忙,另一方面觉得父亲身体也还不错,生活也很有规律,活到90几岁是没问题的,等我家庭的担子轻一些了,更有时间了好好去陪陪他们,可是,孝心真的不能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觉得自己现在对这句话比谁都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其实也不只是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前途、事业、爱情,远离家乡和父母到外地打拼;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留下了很多留守老人,这是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常态,虽然很无奈,但是孝顺也不完全说呆在父母身边才能做的事。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通讯工具很发达,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如微信、视频多和父母联系,向父母报报平安,问候问候父母,当然,还是要争取时间尽可能的多回家看看,多给父母一个微笑,多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散散步;给父母端杯水、煮餐饭,让父母感到欣慰,感到安心,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舍弃了很多“小我”,他一生也有很多遗憾,尤其是对他的母亲,196 年毛泽东回到老家去到她母亲的坟上,那一次,他在母亲的坟前泪流满面,主席肯定是觉得自己亏欠母亲很多很多······所以不要让我们的人生在这里留下遗撼,孝顺父母,让我们的父母在快乐幸福的感受中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