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7期—三明文明在线-皇冠集团网址442

 皇冠集团网址442-新2皇冠会员手机网址查询 最新要闻 工作指南 创建活动 道德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我们的节日 市民教育 图片新闻 理论探索 多彩三明
皇冠集团网址442-新2皇冠会员手机网址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皇冠集团网址442-新2皇冠会员手机网址查询 > 工作交流

创建工作交流

第7期(总第309期)

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2014年3月13日  


 

 

 

 

“未冕之王”——三明创建“文明城市”三十年记

山区小城何以成为“文明摇篮”——福建三明三十年文明创建的故事

再说文明城市创建的三明经验

“文明摇篮”的叠加效应

小城文明之花何以春常在

把文明创建变成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编者按:今年2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山区小城何以成为“文明摇篮”——福建三明三十年文明创建的故事》。同日,中国文明网头条刊发,并通知全国127个联盟网站头条转发,要求开展评论。紧接着223日,中国文明网又策划了《三明文明城市三十年大家谈:群众满意是文明城市的活力所在》。2014311日,中国文明网再次头条刊发了《再说文明城市创建的“三明经验”》,进一步组织和引发各地网站转载和讨论,掀起了各地热议三明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我们摘选了《光明日报》和《中国文明网》上刊发的部分文章和评论加以转载,以飨读者:

 

“未冕之王”——三明创建“文明城市”三十年记

文心

三明,闽西一座地级市,地处福建与江西交界的山区中,不为许多人熟知,但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三明却有着“文明摇篮”地位。

“精神文明”的发祥地,“文明城市”的首创者。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叫停不久,社会刚停止了混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强调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社会的中心不再是“阶级斗争”,斗来斗去,人们的注意力转到生产上来。但当时,整个中国百废待兴,除“四化”外,社会建设、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彼时中国大多数城市,房屋破旧,设施落后,环境脏、秩序乱、服务差(简称“脏乱差”),市民生活不易,百姓多有不满。

  1982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宣部报告,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是大乱之后建设新的美好生活的创举,得到群众的欢迎,但也有地方认为无关生产,当作一阵风应付一下。然而三明却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三明本无此地名,六七十年代一些工厂落户闽西山区这块地方,逐渐形成一个城市。先有工厂后有城市,使得三明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不完善,“脏乱差”的通病同样很重。进入后“文革”时期,城市工作干什么?三明与其他地方领导的想法有点不同,不只抓生产,而且特别关心群众生活,表示要当好市民的后勤部长。中央提出搞“五讲四美”活动,正中他们建设一个优美城市的雄心。于是在“五讲四美”活动的大旗下,三明大搞城市绿化美化,推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开展“满意在三明”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市民文明学校,创建文明单位,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吃菜难等问题。不久三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呈现出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新型文明城市,让当时各地很多人眼睛一亮,“原来城市工作可以这么做,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

三明的成就不久引起中央“五讲四美”活动委员会的关注,几次派人到三明实地考察,总结经验。1984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工作会议在三明这个偏僻山区小城召开,三明建设文明城市的经验得到推广。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丁关根等多次视察三明,给予高度肯定。三明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两个文明”一起抓,30年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物质文明的高楼大厦、大桥马路、工厂商场等,投入立竿见影,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培养等,需要润物细无声,久久为功。一段时间,发展就是gdp,唯gdp论英雄,使得精神文明在很多地方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然而三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一直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30年!

  这些年来,中国各方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三明坚持抓精神文明“四个不动摇”: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时不动摇,在其他地方轻视精神文明时不动摇,在领导班子交替时不动摇,在取得成绩受到称赞或遭遇挫折受到非议时不动摇。三明的领导认为,建文明城市,抓精神文明,老百姓高兴,就应该坚持。gdp重要,群众的幸福生活更重要。不能为一时的gdp所惑,让这里的市民世世代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才是城市管理者的最大任务。30年来,“文明”成为三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三明市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精神文明始终是全市工作目标重要内容,文明创建始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与经济建设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安排人财物,统一检查考核。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本来相辅相成,三明的两手抓收到两促进的效果。虽然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但三明的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居海西20个城市前列,经济保持两位数左右增长。2012年福建省创城工作测评,三明名列3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一名。去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用的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综合指标,三明列全国地级提名资格城市第12,超过许多发达城市。

文明城市的“三明模式”?

三明为什么还不是“全国文明城市”?很多人在追问。

  2005年中央文明委开始正式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一届。第一届评选出12个,第二届14个,第三届27个,目前总共53个,作为文明城市发祥地的三明均榜上无名。福建省的厦门第一届便上榜,并且测评得分第一。省会福州几次冲击,于2011年如愿以偿。为何他们后来居上?

  据了解,评选是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行的,该体系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以及反映城市整体形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特色等指标,涵盖了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所有方面,由国家统计局进行调查评分,排名靠前的当选。为保证全国文明城市的典型意义,名额控制得很少,当选者凤毛麟角。

  这是全国城市全面综合实力的大比拼,那么三明的差距在哪里呢?有人分析,目前文明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第一届的厦门、大连、深圳、浦东、青岛、宁波等,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当他们开始重视城市文明建设时,能够进行大量投入,加上创建工作力度大,城市各方面环境明显改善,确实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而三明因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城市硬件方面与厦门这样的城市确有不小差距,测评拉下不少分。虽然三明软的方面能拉高一些分,但总体起来,还是落在这些发达城市之后。

2005年首次评选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当年的旗帜三明似乎有些沉寂。但实际上三明人毫无气馁,依然以极大的热情开展着建设文明城市的工作。随着经济实力的积累,三明在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城市更加整洁,设施更加完善,而且发挥山城优势,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城。软的方面,三明各项文明创建活动依然蓬勃开展,而且在全国测评体系之外还做了不少事。“只要群众急切需要,我们就应该做,群众的希望是我们工作的最终指针。”三明人这样认为。“我们的硬件可能还比不上最好的城市,但差距已没有以前那么大,我们的软件方面保持优势。”许多三明人抱有这样的自信。

  目前三明经济具有一定基础,发展保持一定速度,城市建设达到一定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突出,人们幸福指数较高。三明这样的城市,能否评上“全国文明城市”呢?

  自然、历史等各方面条件决定,三明近期不会像厦门那样发达。作为最早的沿海经济特区,厦门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外向型市场经济发达,各方面资源丰厚,而三明是在传统工业企业基础上建立的中小城市,传统社会的特征会更多一些。不同的经济形态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文化形态,三明的城市文明会有不同于厦门的特征,不必事事与厦门攀比。

城市文明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文明不是城市文明的全部。我国目前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评选全国文明城市的初衷,是引导各地建立科学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全国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文明城市肯定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最发达地区之外的广大城市更需要可学可赶的示范典型。如果是同台竞争,经济实力决定的硬的方面,测评的分数差距不应成为无法弥补的鸿沟。今天,我们正在提倡科学的发展观,不唯gdp论英雄,文明城市的三明模式有可能得到更多认可。如此,对最发达地区之外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创建文明城市,将是一个好消息。   

(来源《中国文明网》)

 

山区小城何以成为“文明摇篮”

——福建三明三十年文明创建的故事

龚亮  高建进

地处闽西北苍茫林海中的福建省三明市,以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而闻名全国。  

  “好在共建,贵在坚持”,19902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题词肯定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30年文明创建,三明有很多首创经验:“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市民文明业余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等。

  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城何以成为“文明摇篮”?记者慕名而来,探寻三明30年文明创建背后的故事。

贵在坚持:“满意在三明”已开展27

走进三明广场,钢架上“满意在三明”5个大字,几经修缮,在冬日的阳光下,仍然静静地闪着光。“满意在三明”“满意在医院”,市区随处可见的这类标语,时刻规范着三明人的言行举止。

  “满意在三明”活动自19873月拉开序幕,至今已坚持近27年。“满意在三明”现已成为三明人的行为准则,“满意在三明”活动成了三明文明创建的最亮丽品牌。

  20世纪80年代初,三明市在全国“五讲四美”活动大旗下,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推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开展“满意在三明”提高服务质量,逐步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满意在三明”活动27年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延伸和拓展。

  活动何以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三明市委文明办主任刘闽华指出,关键在于活动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使民生得到改善,使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广大群众真正感到满意。

  30年来,三明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同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时不动摇,在其他地方轻视精神文明时不动摇,在领导班子交替时不动摇,在受到称赞或遭遇挫折时不动摇。三明市的历届领导认为,建文明城市、抓文明创建,人民满意,就该坚持。

  一代代三明人的付出,造就了这座文明城。三明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2012年福建省创城工作测评,三明名列3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一名。

  好在共建:党政军民学,共建文明城

  20137月底,富兴堡街道东霞社区开展楼院清洁行动,清理300多棵大树上挂着的垃圾是个难题,清洁工人都说干不了。社区主任只好打电话给社区共建理事单位驻军某部。部队立马派来8名官兵,一上午时间就清理完毕。

  “有了共建单位,社区的事情好办多了,尽管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有了‘共建’机制,这个接力棒没落过。”东霞社区主任罗丽华说。

  “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刘闽华介绍说,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走“党政军民学,共建文明城”的新路,是三明市独具特色的又一成功经验。

  1986年,三元区富兴堡就成立全国首家区域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提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案,制定章程和制度,并将这些方案和制度付诸实践。通过共建,铺了1.3公里水泥路面,改了3个农贸市场、4个供煤点和1个公厕。

  三明市委及时总结了富兴堡街道共建的经验,在市区全面推开了以“六联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共建活动。所谓“六联六建”,是指将思想工作、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科学文化、环境建设、经济工作等联合起来做,将市区划分成多个共建片区,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以主要企业和机关为骨干,带动各单位共建联创文明城市。各片区成立共建协调会(或理事会),正副会长由居委会和省、市文明单位的领导干部组成。

  日前,记者来到列东街道圳尾社区。社区共建理事会市挂点领导是三明市市长杜源生,理事长是市林业局局长詹学齐。“圳尾社区主任可以直接向市长汇报情况,要求其协助解决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所有理事单位和社区居民都有参与社区建设的义务。”《三明日报》资深记者李顺亮说,三明的社区主任很有“能量”。

  重在建设:关键是提升人的素质

  “第一次走进血站,很紧张,伸出右手,左手扶着椅子,腿都有些发软。”林瑞班如此描述自己的“第一次”。从19955月,在《三明日报》上看到《无偿献血倡议书》,心怦怦跳地献上第一回血之后,林瑞班就开始了定时无偿献血之路。

  现在,他坚持每两个星期献血一次,已成为三明市的献血大使、福建无偿献血冠军。至今已累计无偿献血228200毫升,相当于45个成年人体内血量的总和。

  19985月,他发起组建了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今,会员从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了2000多人,献血量超过1000毫升的会员已有1300多人,为无数病人注入了生命的甘泉。“在三明,只要是做文明的事,大家都很支持。”林瑞班把自己的号召力归功于三明文明的土壤。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面貌好了,关键是提升人的素质。三明坚持以德化人,德育工作润物无声。“身边好人”评选、道德讲堂、文明餐桌行动……文明,在一项项细致务实的文明创建活动中传承。文明的土壤,孕育文明的人,三明好人全省最多就是明证。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阳飞宇背着父亲上大学,感动全国人民;陈金刚学雷锋小组30多年坚持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义务补鞋、修理电器;市道德模范庄彩男是梅列区青山社区个体理发师,她多年坚持每月5日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发。她说,关心他人,真的可以快乐自己。

文明,早已融入三明人的血液中。精神文明创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只要找准了方向,一抓到底,必能积小胜为大胜。30年如一日的文明创建工作,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273万三明人实现“三明梦”的新征程。(原载《光明日报》)

 

再说文明城市创建的三明经验

刘星星、

20142月,闽西北小城三明市坚持三十年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故事登上了,引发。一般读者觉得,在当下三明市对精神文明的执着追求难能可贵;从事精神文明工作的人感叹,三明人坚持创建三十年着实不易!三明究竟为什么在坚持?三明给我们什么启示?

服务大局 文明城市创建在顶层设计中获得地位

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三明因为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门前三包”、“满意在三明”等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曾掀起“全国学三明”的热潮。今天,很多当年的文明城市创建项目仍在三明坚持,获得点赞最多的“三明经验”,莫过于“贵在坚持”。那么,三明为什么会坚持?我们不妨从顶层设计上寻找思路。

  随着社会发展,中央部署文明创建的项目因时而变,从当年“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各个项目,但本质是不变的——围绕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和社会发展大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促进、两发展。三明的决策者从一开始就悟到了这个“不变”,所以三十年“一届连着一届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连着一年做”。这从三明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可见一斑:1985年、1986年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四项建设一起上;1987年、1988年提出一个加强、两个提高、三个创优;1989年、1990年提出三个突破等奋斗目标。

  实践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提高,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感不断清晰、不断加强。其中一点是相当鲜明的——文明城市创建始终就没有离开过总体工作布局。通过纳入总体布局,三明的文明创建不但解决人心安定的问题,还承担促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很多职能;借着精神文明这张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能量也被释放出来,地区经济投资、建设环境随之得到改善。

启示一:认清本质 一以贯之

  由于赋予了更多的城市发展内涵,三明的文明城市创建成了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坚持的事业,不管哪届领导上任,搞文明创建都成为治市强市的自然选择。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坚持和实践中,文明创建的内涵得到了丰富,文明创建的摆位得到提高。

  不少地方只看到文明创建项目常“变”的表象,而没看到建设文明的本质之“不变”,把文明城市创建理解为一时一旦的达标式全民动员、全城装修,认为不论什么起点,投入人力物力,摘得牌子就是顶点。在这种思路下,精神文明建设在一些地方就成了一阵风、一场运动。三明决策者对中央部署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质的准确理解,不执着于眼前利益的长远眼光,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得以始终成为地方的重点工程。

群众指标 文明城市创建在利民惠民中赢得支持

  据三明市文明办主任刘闽华介绍,“满意在三明”是当地文明创建的品牌,这项始于19873月的活动如今已成为三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主题。其中,“满意”二字是亮点,也回答了文明创建的导向问题

  “满意在三明”活动落脚点由“满意在车间”、“满意在班组”、“满意在公交”、“满意在公园”等点上活动逐步拓展为“满意在机关”、“满意在窗口”、“满意在社区”、“满意在乡镇”等面上活动;活动重点从行业企业转变为党政机关和各类服务窗口;活动内容从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的“三优”建设提升到以人为本,群众满意的软硬环境两手抓、两手硬。

  这一系列活动在体现联动共建思想的同时,把创建的结果鲜明地摆在了首位——满意。这是谁的满意?要在公交、公园、机关、窗口、社区、乡镇等层面赢得满意——显然,这是让人民群众满意。让群众满意而不是个别阶层满意,不是为个别荣誉去努力,这样的文明创建就有了纯粹的动机,就脱离了形式主义,就有了真正可做下去的文章。

  通过“满意在三明”活动,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得以逐步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在精神素养层面上有更高的追求。“在三明,只要是做文明的事,大家都很支持。”这是三明“献血大王”林瑞班的由衷体会。19985月,他发起组建了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今,会员从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林瑞班把自己的号召力归功于三明文明的土壤。

启示二: 创建为民 久久为功

  文明城市归根到底要落在人的文明上,靠顶层设计,靠组织推动,更要靠群众实践,靠社会养成。这个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力,需要从小抓起,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浸润,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意识中,融入每个时间地点的言行举止中。也就是说,三五年抓精神文明,创建一阵风,并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文明。三明做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三十年久久为功,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又是密切联系群众的。

  各领域以群众满意为文明创建的标准,自然就听得进群众的意见,看得到群众的需求,受得起群众的监督,愿意为群众少做虚功、多办实事,也就赢得了更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阻力小了,呼声大了,反响好了,这样的文明创建自然越干越顺手,越干越持久。

社会行动 文明城市创建在联动共建中找到主体

  光明日报总结“好在共建”是三明经验亮点之一,其实,这也为我们回答了文明创建“怎样坚持”的一系列问题

  文明城市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一,创建主体是群众,坚持创建,根本上还是要持续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找到实在的抓手和办法。三明市委及时总结了全国首家区域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三元区富兴堡街道经验,在市区全面推开了以“六联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共建活动,将思想工作、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科学文化、环境建设、经济工作等联合起来做,将市区划分成多个共建片区,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以主要企业和机关为骨干,带动各单位共建联创文明城市。各片区成立共建协调会(或理事会),正副会长由居委会和省、市文明单位的领导干部组成。

  通过“六联六建”,三明织成了一张网,既覆盖了社会秩序和人文环境等创建内容,又牵住了街道、社区、企业、机关、行业等创建主体,有对象有抓手,创建工作自然得以持续开展。

启示三:找准抓手 盘活效应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搞,是泛泛地面向广大群众发通知、作宣传、搞活动,还是找准社会角色目标各个击破,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普遍意愿和自觉行动?是在精神素养层面越做越刁钻,还是把文明的领域越做越广,三明显然是后者。“六联六建”以改善社会“软环境”为目标,抓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组织”,联合调动他们共同发力,也就抓住了持续搞创建的支撑点。

因地制宜 文明城市创建在联系实际中取得活力

  若说经济发展程度,三明远不如同省的福州、厦门,更不敢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相比,可其三十年的文明创建历程却堪称经典,这种“反差”值得我们久久思量“三明经验”教给我们的是做法,更是因地制宜把创建搞下去的智慧。

  三明地处闽西腹地,四面环山,交通也不发达,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战略而设的城市,市民中有很多前往支援建设的“移民”。到上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搞改革开放,搞“五讲四美”活动时,搞了四五十年工业生产的三明,已是一片“脏乱差”的大工地。这样的三明需要继续抓经济建设,也需要开始抓精神文明,他们选择了一起抓,而且一直抓。怎么抓?“移民城市”的开放包容性为三明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全市上下开展“三明精神三明人”大讨论、“加快三明发展大家谈”、“强市富民、发展三明”好点子好建议征集等系列活动,提炼出“开明、清明、文明”六个字的三明精神;组织“三明十大名片”征集,引导市民挖掘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和闽学文化;建立完善红军长征出发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三明”系列活动……随着本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挖掘和认定,广大干部群众爱乡建乡的使命感也增强了。老区文化、新2皇冠会员手机网址查询的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革命老区精神、艰苦创业精神,闽商的行业精神,汇聚成为三明市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支柱,指导人们以自觉的姿态投身城市文明建设实践。

正是这种本土化的价值塑造和文化自觉,让精神文明建设在三明获得了广阔的思路和切实有效的施展空间,一个个因地制宜搞创建的好做法享誉全国——

   针对市民文明素质较低的情况,三明创造性地运用了“教育”和“评议”手段,在全国率先创办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创办文明市民学校,编发文明市民读本;在社区开展“三德”活动,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公德巡查组、美德夸奖团等群众自治组织,坚持对好人好事大力宣传和表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劝导。针对本地农村寄宿生、侨乡留守儿童多的未成年人群构成特点,三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探索出“留守孩教育”、“农村家长流动学校”、“二代教育工程”、“三礼教育”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根据中央推进志愿服务的精神要求,三明开创了以志愿者协会形式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先河;在全国设区市首创“爱心敲敲门”关爱活动,以“一助一”或“多助一”的方式,为邻里随时“搭把手”。针对农业人口多,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三明市委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以城带乡”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村庄——农户这样一个逐层推进、城乡并举的创建格局。

启示四:分类指导 善建不拔

  三明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个山区城市,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一样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一个个创建难题;一样可以在广泛的基层实践中找到对症的社会良方,在“照办”中央决策的同时,形成符合本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创建道路。这背后,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务实精神,离不开分类指导、各个击破的扎实作风,也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

  199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调查组到三明调研,写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关于福建省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调查》报告,数月后在《人民日报》摘要刊发。不久,由调查组编辑的《三明之路——三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一书向全国出版发行,从此三明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的明珠。三十年后再谈三明经验,我们也许会从南粉北面的沙县小吃中品出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也许会从中原人“衣冠南渡”的传说里找到开拓进取的民族风骨;也许会在万里长征的起点上感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也许能从《朱子家训》的字句间领悟“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千年智慧……我们相信,这些品格其实并非三明独有,而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正像《道德经》所述的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来源《中国文明网》)

 

“文明摇篮”的叠加效应

司徒伟智

时至今日,好像总还有些地方有些官员,对待精神文明建设依然秉持着“嘴上重视,手上轻视”、“风来抓一阵,风过放一边”作派。建议他们都来读一读《山区小城何以成“文明摇篮”》(载213日《光明日报》),读一读三明市的先进经验,如何?

  地处山区的福建省三明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条件诸多不便。但是如今,“君到三明见,人家尽笑颜”,你会看到一幅家给人足、市井升平的画图。他们尤以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而闻名全国。纵观其首创的种种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如“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市民文明业余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等,一个贯穿的风格就是李瑞环同志题词肯定的“贵在坚持”,就是重视建设的叠加效应。

  诸如此类做法、机制、组织,也许在有的官员眼里,“好是满好的,可是缺乏轰动效应”,“做这些,解决得了什么民生大问题?”于是下面创新出来的成果,他是懒懒的,不肯出手支持。甚至,前任创下了,他出于一种畸形的政绩观也会歇手,另推一套。就这样,折腾加懒政,很遗憾,一些好事好措施在那里成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三明人好就好在目光远大,深谙久久为功之理。你看,“满意在三明”活动自19873月拉开序幕,至今已坚持近27年。他们在当年全国飘扬的“五讲四美”大旗下,结合本地实际推出“满意在三明”,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实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提高服务质量,逐步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不弃一点一滴,旨在积寸为尺,从老难题到新难题、从低层次问题到高层次问题一一化解,终于量变带来质变,变出一个物阜民丰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摇篮”的诞生,也依靠叠加效应,是坚持的产物。宏观上是这样,三明市的历届领导都力推“满意在三明”不动摇。中观上,社区组织也是,譬如坚持社区共建理事单位机制,“尽管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共建机制这个接力棒没落过。”东霞社区主任罗丽华说。微观上,也一样做到。这里有林瑞班20年来坚持每两个星期献血一次,已累计无偿献血228200毫升;有陈金刚学雷锋小组30多年坚持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义务补鞋、修理电器;有梅列区个体理发师庄彩男多年坚持每月5日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凡此种种,分开来看,算不得大事,但是合而观之,就有叠加效应风生水起。汉堡包公司有句格言:“事情就怕一点一点加起来。”说的是俭省,其实适用于行善。不要小看了点,点和面,会转化。从横向上看,大家都来一点一点地做,文明就会扩大,就气势奔腾,终至无数的点聚集,就成了面。从纵向上看,则更见其叠加效应。道德行为,一点一滴都深蕴人性,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一百年前的马克?吐温认为盲姑娘海伦·凯勒以一生不甘沉沦的人格,而有资格“和伟大的拿破仑一样伟大”,说的就是这种感染作用。基于此,你也做好事,他也做好事,结果呢,一加一往往不是二。得到的是三、是四、是一连串人群起效法!

推动行善,组织行善,参与行善,时时处处须行善,三明人重视叠加,贵在坚持。他们以自己的精神印证了一条历久弥新的真理:持续的善行就是伟大。(来源《上海文明网》)

 

小城文明之花何以春常在

万吉良

213,《光明日报》以《福建三明三十年文明创建的故事》为题,探寻了三明30年文明创建背后的故事。只要你读罢其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不难回答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城何以让文明之花春常在。

文明城市的创建,也许我们并不陌生,但往往应景式创建居多,昙花一现的也不在少数。或者说看似文明城市创建通过了层层验收,但未必能彰显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市民打心里满意。

福建三明的文明创建设活动一开展就是近30余年,且“满意在三明”处处开花结果,并成为三明文明创建的最亮丽品牌,实属不易。通过文明创建,三明逐步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可谓文明创建从小事着手,让市民们的衣、食、住、行、医、娱等大为改观。

  他们对文明的坚守,不因领导班子交替而动摇,不因受到称赞或遭遇挫折而动摇,才让文明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三明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2012年福建省创城工作测评,三明名列3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一名。

  如果说“贵在坚持”值得点赞的话,三明的党政军民学,共建文明城,更值得让人学习。文明城市创建不是某一个部门与单位的事,且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之细之杂,也不是仅仅搞几个文明示范单位就能带动的,关健要整体联动。“有了共建单位,社区的事情好办多了”,这是一位社区主任发出的感慨。他们的“六联六建”共促共建,放大了社区主任的“能量”,铺水泥路面、改农贸市场、建供煤点和公厕等变得轻而易举。

  与其说文明城市的创建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改观,不如说更要人的素质提升。三明坚持以德化人,德育工作润物无声。“身边好人”评选、道德讲堂、文明餐桌行动……文明,在一项项细致务实的文明创建活动中传承。于是有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阳飞宇背着父亲上大学、有陈金刚学雷锋小组30多年坚持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义务补鞋、修理电器……

  一座城市的梦想,固然有追求物质上的丰盈,让高楼大厦、大桥马路、工厂商场林立,但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又何尝不是一座城市的梦想。

小城文明之花何以春常在?三明人30年如一日,对文明创建的追寻,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273万三明人实现“三明梦”的新征程,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来源《青岛文明网》

把文明城市创建变成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由山城三明精神文明创建所想到的

辛文明

福建省三明市,地处福建与江西交界的山区之中,不为许多人熟知,但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三明却有着“文明摇篮”的地位。三十多年的精神文明创建,三明有很多首创经验:开展“满意在三明”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推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建立市民文明学校、道德评议等等。透视三明三十多年的创建文明城市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利民惠民是根本,提高素质是关键,共建共创是保障,久久为功是规律。

  突出民生建设,利民惠民抓创建。“创城”是落实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有效载体。要突出“为民、利民、惠民”这一导向,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多在改善软环境、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做文章,切实解决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创城”的过程,真正变成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社会秩序持续优化、社会福祉持续提高的过程,让广大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创城”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城市的美誉度。

  突出道德内涵,提高素质抓创建。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就是建设精神。“创城”要突出思想道德内涵,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广大市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推进“创城”提供道德支撑。要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把选树宣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道德讲堂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文明餐桌行动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等重点工作,以实施“工程项目”的办法加以推进,量化考核,且要常态化,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自觉和道德水准。

突出共建共创,持之以恒抓创建。“创城”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市之力共创共建。要大力实施“创城”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成效评价、投入保障、督察督办和激励问责等机制,以长效化的测评考核机制查不足,以长效化的综合管理机制要基础,真正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既经得起检查考评,更经得起群众和实践的检验。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主题,始终让群众“唱主角”,使之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提升素质,从而夯实创建基础,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创城”工作。

福建省三明市三十多年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还告诉我们:“创城”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靠开一两次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做一些表面工作拿荣誉。要像三明市那样,不图名、不图利、久久为功,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咬定青山不放松,贵在坚持、重在建设,在体现“利民惠民”宗旨上狠下功夫,在安民、便民、助民、乐民上取得实效。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做得实至名归。(来源《新疆文明网》《中国文明网》)

 

 

【】【】【】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皇冠集团网址442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