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村新貌。
仲春时节,福建三明三元区莘口镇柳城村,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处处生机盎然。柳城村是一个“搬迁村”,旧址属地质灾害点。2014年前后,村里集资2000余万元,在此建成安置房4幢共118套,至2017年搬迁完毕,目前入驻108户。近年来,柳城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就地调处、家门口就业、乡风文明等乡村治理模式,柳城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柳城村健身区。
环境生态宜居、日子丰盈富足、乡风淳朴文明……柳城村实现美丽蜕变,让村民们喜上眉梢,谈起生活的变化,他们用了一个成语——“翻天覆地”!
治理显成效 新村成花园
小叶樟苍翠、杜鹃花明媚,搭配米黄色墙面的整齐楼房,构成了柳城村的如画风光。微风过处,枝叶沙沙作响,花朵随风摇曳,煞是好看。
“我们柳城村不像村。”莘口镇党委书记李强,遥指不远处的智慧门禁系统,有些骄傲地说道,不少村里的居民楼,连单元楼大门都没有,更别提门禁系统了!
望着眼前的美丽柳城,听着村民们爽朗的笑声,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曾是另外一副模样,村民们的生活是另一种光景。
柳城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邓承根回忆,刚开始,村民虽然下了山,搬上楼,但意识没转变:架空层乱堆柴火杂物、私建农村锅灶、随意搭杆晾晒……
“不如老房好。”“住不下去了。”……居住环境拥挤、杂乱,大家怨声载道。
“当初花大力气迁村,是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柳城村必须改变!”那段时间,村两委干部坐不住了,常常开座谈会,绞尽脑汁想解决办法。
村两委心里清楚,大家不是故意使坏,而是有些习惯改不了,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想改变现状,除了耐心引导,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
“衣服不能随意晾。”“车辆得停放有序。”“架空层的空间必须利用好。”……讨论过程中,村两委和热心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亮出一个个观点。
“这也不让,那也不让,搬下来住有什么意思?不如回村里!”那段时间,“自由”惯了的村民,突然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心底颇有怨言。
村两委当即向村民保证:一定会还大家一个更为便利、美观的新环境。
柳城村旧址。
设置公共晾晒区,统一购置高度适中的晾衣杆;利用闲置的边角区域,围上黑色遮光布,一户一格堆放杂物;规划停车位,区分小车、摩托车等停放区域……很快,村两委根据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全盘规划,新村生活秩序逐步规范起来。
这些还不够,必须把新村内私建的锅灶给拆了!
原来,村民们烧惯了柴,用惯了大锅灶,也有些舍不得电费,私自把锅灶垒筑在空地。“星星点点到处是,足足有40多个。”翻开旧照,邓承根眉头紧锁。
拆农村人的灶,无疑是在“太岁爷头上动土”,难得很!从哪儿突破?
既然讲道理不行,那就用心理战术。当时,村两委悄悄散布消息:“室外灶台上无片瓦,没依靠,没风水!”听得多了,村民们有些心虚。村两委又挨家挨户当说客,从影响新村美观、用火安全等方面入手,说服一个个村民拆灶。
这场“拉锯战”过程中,村民给邓承根起了个外号——“锅灶书记”。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锅灶书记”并没有“一拆了事”,而是购置了一批移动锅灶,并在单元楼入口设计标准水池,开辟专门区域供村民使用。“过年过节需要用大锅的时候,我们推出来使用,人人有钥匙,方便!”大家笑着说。
“搬迁前住旧房,遇上暴雨天气,黄泥水倒灌,现在住新房,什么天气都不怕。”“新村变得整齐美观,住在这里,大家的心情更好了。”“到过我们新村的人,都说这里好!”……柳城村美得像花园,村民心里美滋滋的。
新村变美,生活便利,“锅灶书记”这个外号,听起来也更亲切了!
家门口就业 农民变工人
邓承志,柳城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今年50多岁。“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看着花红柳绿的新村,想着每个月挣到手的工资,他深有感触。
整村搬迁前,柳城村村民靠山吃山,看天吃饭,大部分只能在山林、田间劳作讨生活,辛辛苦苦一整年下来,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
2015年,邓承志跟着邻居们搬到了新村。最开始,他和其他村民一样有疑虑:家里的田地荒了,新村又没给大家分配山林,以后去哪里讨生活?
村民之忧虑,村两委之所思。大家意识到,继续依靠传统农业种植营生,已经不符合实际,为村民寻找工作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村两委充分利用相邻于汇华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搭建村企共建平台,成立金融助理工作室,安排固定人员收集村民务工需求,滚动更新工业园区企业招聘信息,打通村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沟通壁垒,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距离柳城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的党务村务公开栏,一份份有关企业招工的信息,整齐地粘贴在展示栏内,只要村民勤劳肯干,不愁找不到活儿。
“现在,我和老伴每个月的工资分别有5000多元,吃穿不愁!”邓承志就在汇华工业园内的松光竹木有限公司上班,专门负责给半成品钻孔。最让邓承志感到满意的是,这家企业距离新村才800米左右,溜几个弯儿便到了。
在柳城村,像邓承志夫妇俩这样的“双职工”不少。
“我儿子、儿媳妇都在附近工厂上班,两人每月收入不少钱。”年近六十的村民李桂英笑着说,她的两个孙子都在永安贡川中心小学念书,听话得很。
明明柳城村在三元莘口辖区,为何要跨区把孩子送到永安贡川上学?
原来,柳城村与贡川古镇之间的距离,不过短短3公里,近得很!“平时,我们都到贡川赶圩,吃完饭也会散步到那里。”李桂英笑盈盈地说。
柳城村与贡川镇相邻,近年来,两地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方面沟通频繁,为三明、永安两地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三明中心城区经济夯牢了基础。
目前,柳城村已有15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农民向工人转变。2020年,柳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10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3.5万余元,大家切身感受到了搬迁后生活水平上的明显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
“平时,我给附近工厂的工人带孩子,挣点零花钱。”笑声爽朗的村民邓顺娥说,她每天只要照看孩子3小时,每月就能挣到500元,挺满意。
“家门口有工作,我们村当然好喽!”“应该再早几年搬下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新村变靓,收入提高,柳城村村民盼来了好日子。
遍吹文明风 新村新风尚
柳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镇志记载,宋朝年间,柳城始祖邓光布将军自河南入闽定居柳城,在此修建“邓氏宗祠”一座,至今留存千余年。
古朴大气的“邓氏宗祠”,是柳城人割舍不下的根。勤劳的村民们,常常回到柳城村旧地,或清理山林,或看看老屋,也顺道欣赏这里的一草一木。
目前,全村留有清代古建筑10余座,其中文昌阁(贤祠)建于乾隆四十三年,是我市仅有的一座檐歇山式古建筑,被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文保单位。
“要利用好柳城村的历史文化,引领文明新风尚。”李强坚定地说。
老人们在乐龄家园下象棋。
近年来,柳城村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培育工作,让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深入人心、赢得人心、凝聚人心,文明新风在柳城村蔚然成风。
以前,婚丧嫁娶、搬迁、满月、升学、做寿等都要办酒席,人情攀比、铺张浪费之风盛行。“现在,小事简单吃个饭,‘白事’不超过3天,‘红事’最多1天,省了很多事!”不少村民感慨道,这样贴心的村规民约,大家一定努力践行。
今年1月,柳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为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满意在三元”落地农村,为切实增强柳城村民获得感提供了有利平台。
以“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为宗旨,党群服务中心给辖区村民、企业提供9大类民事代办和便企惠企服务,让群众进“一扇门”,找“一个人”,事“一次办”,发挥起凝聚党性、联系群众、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办事越来越方便了。”“很暖心!”……不久前,村两委把党员干部、热心村民的身份信息粘贴在了单元楼墙面,只要村民遇到难事儿,就能联系到人。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柳城村还组建爱心帮扶志愿服务队、乡风文明倡导志愿服务队,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丰富活跃文化生活。
“每次听完宣讲,我都觉得受到了启发。”村民邓承良1986年入党,他常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就应该积极配合村两委的工作,多做有利于新村发展的事。
村民到柳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办事。
俗话说,舌头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村民相处时间长,难免“磕磕碰碰”,闹些小矛盾。柳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集合公、检、法、司等多部门力量,化解矛盾纠纷、管控特殊人群、组织群防群治、开展平安创建,对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开创全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遇到解不开的矛盾,我们引导村民到党群服务中心,用文明的办法解决,效率高、效果好,村里没有出过什么‘动手’的粗鲁事。”邓承根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柳城村越变越好,也吸引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我们这儿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好,种养出来的农特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90”后小伙邓先法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几个月前毅然决定返乡做电商。他最大的愿望,是把村里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村民家门口致富。
如今,柳城村环境秀美、百姓和乐、乡风文明,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片钟林毓秀之地,一幅生态美、百姓富、机制活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三明日报三元记者站 庄万强 张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