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治阳光》版刊发案例:《婚约彩礼拒返还 释法明理促和谐》。读罢,笔者不禁长叹:又是高价彩礼惹的官司。
彩礼,古时称纳彩,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重要环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寄托着缔结婚约的美好愿望。然而,近几年来,这项传统礼俗在一些地方走样变味,彩礼价码持续走高,给老百姓增添了不少负担,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已成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重要成因。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涉彩礼民事案件超2万起,彩礼金额可达人均收入的10倍;因彩礼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恶性案件,占因彩礼引发的刑事案件的46.26%。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高价彩礼,积极倡导移风易俗。2020年,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2024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明确规定“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等等。
高价彩礼成因复杂,既有家庭观念、人情攀比等个人层面的主观因素,也有经济分化、人口流动带来性别失衡等社会层面的结构性因素,治理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施策。如果单纯依赖颁禁令、采取硬举措,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治标不治本。
为此,首先要加强疏与导。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通过村规民约,达成共识,推进移风易俗、净化风气,形成遏制高价彩礼的合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农村地区转变婚姻家庭观念。有些农村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过分强调嫁出与娶进的区别,将彩礼视为维系双方家庭和睦的纽带,步入高价彩礼的误区。要积极发挥基层妇联、团组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正向引导转变农村青年的婚恋观。
遏制高价彩礼,关键要加快补短板。高价彩礼背后还隐藏着农村男青年婚配难、农村青壮年男性外出就业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有关。要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从乡村产业振兴、稳定农村人口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乡村等源头问题入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公平,为移风易俗提供实际支撑,降低高价彩礼的发生概率。
治理高价彩礼,需要久久为功。诚然,移风易俗不是易事,但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近年来,从制定指导意见、完善工作方案,到发布典型案例、出台司法解释,高价彩礼这匹野马,正一步步被套上法治的缰绳。在依法治理的同时,有的放矢树新风,持之以恒化新俗,终会实现“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来源:三明日报(扬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