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这个昔日的贫困小村,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荣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五星级农村幸福院”“市级文明村”以及“市级六无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团结村的蜕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它成为了原省扶贫基金会、省扶贫开发协会的联系村,以及原市、县两级扶贫开发协会的挂钩村。在帮扶过程中,这些单位敏锐地发现了团结村存在的问题,如节日铺张、婚丧攀比、迷信盛行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助长了不良风气。
同时,团结村的村容村貌也亟待改善。昔日,小车驶入团结村,道路两侧杂草丛生,车身常被划伤。民房搭建杂乱无章,门前屋后垃圾成堆;牛栏猪舍破旧不堪,污水横流,蝇虫飞舞。此外,团结村田地稀少,产业单一,人均年收入仅6000余元,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这是团结村沦为贫困村的根本原因。
然而,团结村虽小,却有168户700余人,姓氏众多,宗祠林立,事务处理复杂。如何改变团结村的面貌,成为省、市、县相关单位的重要任务。经过深入调研,他们找到了突破口:“转变思路,更新观念。”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省、市、县相关单位的精准指导下,团结村建立了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两委成员和群众代表为议事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监委会为监督主体的运行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议事长廊,搭建群众“说事”“议事”“主事”的工作平台,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务的热情。同时,深化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
根据村情民情,团结村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了彩礼、宴席、礼金等具体条款,如“彩礼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红白宴席最多不超过20桌,需向村里红白理事会提交《办理酒席申请表》;礼金不超过500元。逢年过节走访不送礼物,聚会聊天以茶相待;鼓励有条件的家庭生三胎,并给予1000元奖励”等,以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
2022年7月,在三明市乡村振兴促进会的支持下,团结村组建5支志愿者服务队,并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心小站”,推出“积分兑换”项目,促进志愿服务迈上新台阶,全村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氛围。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的关键。为了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整治环境,团结村两委干部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他们引导村民按照规划布局统一修建房屋,拆建危旧的牛栏猪舍等附属房,对排污水渠、沟壑进行整治疏通,全面整治“脏、乱、差”。
然而,实施过程困难重重。部分村民不配合房屋和附属房改造。面对这一困局,时任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张运勤带领村两委干部登门入户,苦口婆心地与群众谈心,甚至在田间地头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终,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团结村的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团结村变得整洁美观、清新宜人,百姓安居乐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了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团结村不遗余力。2013年,村干部得知台商洪老板想找团结村合作种植小黄瓜后,立即赶到厦门机场与其达成合作意向。他们将抛荒多年的山垄田重新开发出来,全都种上了小黄瓜。2016年,三明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帮扶的10多户贫困户因种植台湾小黄瓜全部实现当年脱贫。多年来,市乡村振兴促进会每年挂钩该村5户贫困户,当年基本实现脱贫。
同时,省、市、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原扶贫开发协会)干部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因地制宜,在旱地里积极发展台湾小黄瓜,在水田里认真种植白莲。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培训种植技术,引导村民参与小黄瓜和白莲的生产,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同时,努力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吸引资本和能人回乡创业。团结村先后注册成立多家公司和合作社,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种植台湾小黄瓜1800多亩,实现800多名村民(其中脱贫人口112名)家门口就业。村委会和村民还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厂房出租等方式获取利益,实现了农民增收、村财增收。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村部屋顶上的这6个镏金大字,正激励着全村上下团结聚力,共同唱响乡村振兴的新旋律,书写新时代的新画卷。
来源:三明日报(巫瑞万 张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