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要吃清明果。早晨,我像一阵风似地爬起了床。吃好早点后,我们就去外婆家做清明果了。我们一到外婆家,就看见外公已经在切艾了。
外公告诉我,艾是做清明果的野草,剁成浆后和到面里,面团就变成了墨绿色,而且做成的清明果嚼起来韧性十足、回味无穷。我急忙跑了过去,说道:“外公,外公,给我剁、给我剁!”外公把刀给了我,担心地说:“一定要小心点呀!”我高兴地点点头,拿起刀就准备切,忽然,爸爸来了。爸爸说:“我也来帮你剁吧!” “好嘞!”我就分了一半给爸爸。我们剁得很仔细,一面剁碎了再反过来剁另一面。可是,每次反到另一面的时候,我总是发现这面都还是很粗,根本就没剁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经过长年累月的切菜、切肉,砧板的中间已经凹下去,整块砧板变得不平整了,我们切凹的地方就剁不到底了。所以,在我们切第一面的时候,另一面会很粗。原来如此!艾浆剁好了,还要准备点什么呢?自然是包清明果用的馅了!首先,我们要把笋、肉和豆腐干分别切成丁,再把它们放到一起拌和均匀,再加上少量黄酒、味精、香葱等调料,香喷喷的清明果馅就大功告成了。
接着,外公把磨好的米粉用前面剁好的艾浆和成团,外公边和面团边教我道:“这是一项需要技术和经验的精细活,水加多了面团会象扶不上上墙的烂泥,加少了又会因太干没粘性而包不了馅,所加水量要加得恰到好处才行。”
妈妈边做清明果边给我讲清明果的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的一名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前来帮忙,他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虽然没有抓到陈太平,但是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因为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所以不小心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身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尔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看着外婆包好一个又一个清明果,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包个试试,于是,我对外婆说:“外婆,让我包几个好吗?”外婆听了眉开眼笑,高兴地说:“好啊,好啊!那几个小面团给你包。”我听了,顿时一蹦三尺高。马上去洗好手,拿起一个小面团,学着外婆的样子,用右手大拇指按进去,其他四个手指围着面团转,过了一会儿,我就捏出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平碗”,然后把大勺的果馅塞进去,不一会儿,“平碗”的肚子被我撑的饱饱的。最后,我也模仿外婆的动作把“碗口”捏紧。咦?我的“碗口”怎么捏不紧呢?原来是馅装的太多了,于是,我又把馅倒出来一些,结果还是太多,我再倒出一点,可又太少了,急的我不知所措。外婆在旁边看着我笨手笨脚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走过来帮我用手一捏,“碗口”很听话地就乖乖地合上了。
接下来,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分工合作,两个把和好的面团匀成好多个小面团;两个把小面团做成碗状再包入准备好的馅;我再把包好的清明果放入模子用力按实,再反过来往桌上轻轻一敲。哈哈,清明果做好了。蒸熟以后,一个个热腾腾、晶莹剔透的“夜明珠”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赶紧抢先尝了一口,哇噻!那个味道真是妙不可言。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谗得边上的老爸直淌口水!我边吃着可口的清明果,边寻思看似简单的小小清明果原来包含着这么多的学问哪!
(黄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