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沙县高桥镇官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有一位88岁老人,名叫邓盛鑫。
凭一幅热心肠,老人将这个外来工杂居的小院变成当地邻里和谐的典范。他省吃俭用,为残疾人送去爱心款,给老人发慰问金,向官庄小学的孩子发奖学金……
老人说,他还有个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建一个爱心基金……
外来工的“家长”
“发烧了,我送你去医院。”一个年轻人说。“给你一颗包菜,刚从菜地拔的。”一名妇女说。“我们几户人家的门从来不上锁。”……这些暖人心的声音来自沙县高桥镇官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这个小院邻里和谐。
这是座老木屋,坐落在村后小山坳下。院子的主人叫邓盛鑫,88岁,脸色红润,步履稳健,说话总是带着微笑。
老邓曾在当地小学教书,退休后与老伴一道在老屋颐养天年。他们有三个儿子,建新房后都搬走了。“偌大的房子,总觉得有些寂寞,人老了更希望热闹点。”邓盛鑫说。
1997年前后,院子住进四户外地农民,两户来自尤溪县,两户来自大田县,小院也跟着热闹起来。“我们是外地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凡事总是很小心,邻里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份距离。”来自尤溪的肖世贰有些拘谨。
“外出打工挺不容易的,看到他们之间总保持一份戒心,心里总有一丝牵挂。”老邓自告奋勇,主动提出要当他们的“大家长”,建“和谐邻居”,让5户人家的20多口人和谐相处。
1998年春节前夕,第一个“家庭和谐座谈会”召开,老邓把大伙召集起来,围着一张桌子,拉家常,讲遇到的困难,谈一年来的收获……来自大田县的杨连潘说:“经过这次坦诚交流,大家相互了解,相处也密切了。”
来自大田文江村的陈新娥去年刚住进小院。“一来就忙着去水泥厂上班了,房间还没来得及收拾,回来时,发现邓老师已帮我把房间打扫干净了。”陈新娥说,邓老师常把他自己种的白菜、萝卜送给她;下班晚了,邓老师就喊她一块吃;下雨了,邓老师会帮她把晾晒的衣服收起来……谈起小院,陈新娥觉得比在自己家里还温馨。
有一次,肖世贰到河边钓鱼,不小心脚被毒虫咬了。一觉醒来,开始发低烧。邻居杨连潘赶紧把肖世贰送到卫生院。肖世贰发烧了整整七天,每天往返卫生院,都是杨连潘帮忙接送,就像亲兄弟一样。
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成为当地邻里和谐的典范。
“红包”里的爱心
10元、20元、30元……邓盛鑫喜欢把爱心藏在小小的红包里。“红色代表喜气、吉祥,给个红包,就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小孩茁壮成长。”老邓的这句话,让今年64岁,来自尤溪县的胡秀梅老人一直感动着。“他80多岁的老人还给我60多岁的人送红包,真的很感动啊!”胡秀梅说这话时,声音有些颤抖。原来,邓盛鑫每年都会给胡秀梅送个20元的小红包。
邓盛鑫的小红包温暖了很多老人。80岁生日那天,他给镇里的敬老院捐了200元,同时,还给村里比自己年纪大的老人每人发一个20元的小红包。共花去他2000多元退休金。那时,邓盛鑫一个月的退休金才1000多元。
除了尊老,儿童更是老邓心中的梦。老邓在官庄小学工作了17年,对孩子有特殊感情。1981年退休后,他从退休金里节省出一笔资金,每年“六一”儿童节,用来奖励那些学习有进步、成长快、乐于助人的孩子。“不过,奖金不多,只有几十元,主要以鼓励为主,让孩子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的成长。”
粗略统计,多年下来,邓盛鑫花出去的爱心红包款已超过2万元。其实,老邓的手头并不宽裕。老伴余金娣82岁了,身体不好,患有脑血栓、高血压、糖尿病。两个人的开销就靠他自己一份退休金。为了节省开支,老人省吃俭用。他身上穿的一件蓝色的中山装已褪去明艳的色彩,袖口、裤腿磨得发白,脚上的解放鞋破了个大洞还在穿。他还自己种菜,上山砍柴。“这样下来,一年也可以省不少钱呢!”邓盛鑫说。
期待爱心相传
“他是我们村里最有爱心的老人。”官庄村的村民这样评价邓盛鑫。这样的好评也是一种爱心传递,邓盛鑫的爱心感染了他周围的人。
官庄村有两名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邓盛鑫已连续3年上门慰问。“钱不多,表示一点心意。”“我就想带个头,希望有更多的人帮助他们,他们太需要爱心了。”
在邓盛鑫的爱心感动下,村里也有好几位善良的村民前去看望,看到这样的结果,邓盛鑫很欣慰:“多一个人关心,他们就会多一份快乐。”
邓盛鑫的爱心感动了很多人。他的老邻居肖世贰去年在村里盖了一栋新房,离开了老邓的小院。今年春节期间,肖世贰特地为老邓端去了煮好的鸭子、打好的米粿,还给老邓夫妇送去了两个感恩红包。“平日里,他钓到几条鱼,也会分一条给我尝尝鲜。”邓盛鑫心怀感激。
有了这样的经历,邓盛鑫坚信爱心是能够传递下去的。“我已年近九旬,多年来,为学校的孩子送奖金,为村里的困难群体表心意, 都已成为习惯了。等我终老之后,真希望这份爱心能传递下去。”邓盛鑫有些忧虑。
邓盛鑫很想成立一个“爱心基金”,奖优助学,帮扶济困,让小村里的更多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乐德声 刘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