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缅怀的节日,是踏青的时节,也是播种希望的节气。
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因此,我们中国人称春分后十五日的这一节气为清明。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这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带来的温暖和雨水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实写出了这个节气的气候特色。清明是一个万物更快生长的时节,雨水、墒情使得冬小麦和竹笋开始拔节,几乎一天一个高度。动物的骨节也迅速增大,身形更快长高。孩子们的身体也在抽条,快速增高。
清明这一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气象专家表示,清明谷雨是春季最后两个节气。“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的大好时节。关于清明的农业谚语很多。如“祭罢祖,就种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一系列农业谚语生动揭示了抢抓清明农时做好耕种的重要性。
在劳动者看来,“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田间的伴奏就是布谷鸟的叫声,此时布谷的声音,就是“催耕”的信号。北宋蔡襄《稼村诗帖》中写道:“布谷声中雨满篱,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犊时。”蔡襄这诗把布谷催耕和农人勤劳写得格外亲切。现代诗句“柳绿桃红春意暖,清明种植喜气洋。”则表达了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和种植带来的喜悦、希望,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和信心。
《荀子·王制篇》上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朴实的劳动者,正是因为在春天的大地上,利用自然的馈赠,用辛勤和智慧播下希望的种子,才能获得好的收成,才能更好地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推而广之,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抓住清明这一春播的大好时机,在属于自己的“春天的大地上”,用辛勤和智慧播下希望的种子。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在祭祖扫墓、慎终追远时,都不能忘记如何向祖先交出一份好答卷,在新的一年建新功、立新业。
清明节,播种希望的节气。在清明时节播种希望,不仅是我们更好地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感受生命美好和蓬勃的前提条件。
来源:三明日报(俞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