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谢冕为诗集《三明之美》所作序中精练评价:山水伊人,修竹荷香,这是三明诗歌特有的意象:明亮、明快、明丽!呈现出了中国新诗的“三明之美”。
三明诗群的众多诗人,正是凭依着三明的青山绿水,歌咏出别具一格的诗作,展现了群体诗人共有的、富有地域标签的审美意蕴。
前不久,三明市文联召开诗集《三明之美》首发式,诗集作者们畅谈了各自的诗歌创作感悟,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区域、思想意境,用笔头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咏物言志,融情于诗,歌颂眼里的家乡之美。
《三明之美》诗集共收入123首诗作,按三明及各县(市、区)12个版块进行编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艺术再现了三明革命老区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本土画卷特色文本
正如诗人谢冕所言:三明给予人们的是移步换形的风景,这里有桃花十里的喧嚣,又有芭蕉听雨的宁静。行走在三明多彩的山水之间,仿佛是行走在百里连绵的画卷之中。这里的美丽不是短暂的片刻,而是一种恒久。
是的,美丽是恒久,自然给予诗人的创作源泉亦是恒久的、丰富的、立体的。
三明的诗人在凝视当下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文化特色,立足于生活的三明各地的地域性,不断创作出富于文化主体性与地域性的特色文本。诗人何爱兰曾在泰宁从事旅游工作,便以金湖、上清溪、尚书第等当地地标性景点为素材创作诗歌,与散文相比较,她感觉这样的表达轻盈、飘逸、跳跃,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意之感。
诗歌简洁、凝练,以这样的文字表达诗人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呈现家乡的人文历史、山川景致,瞬间展示好一个个美丽的画面,便从中可延伸出无尽的遐思。这样的创作像速写,看似用笔不多,却更加考验创作者对本地素材准确叙述的能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沙县区作者李若兰对此有深刻地感触。她出生成长在建宁,如今生活工作在沙县,对沙县小吃情有独钟,写了一些相关题材的散文和诗歌,她深切地感受到生活就是创作的沃土。
本土题材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它体现家乡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致等,区别于其他素材,不可复制,是一种本色的书写。在三明,拥有着令人羡慕的青山绿水,优美壮丽的大金湖、桃源洞、玉华洞等;有闽学开山及理学宗师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历史精英;有革命苏区及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题材;更有人类文明历史传承的万寿岩、客家祖地等等,这些都是当地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诗人连占斗说:因为我们深爱着三明这片热土,才能深情地写出一篇篇深刻的诗作,创作出更具有三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诗歌作品。
三明诗友们表示:本土诗歌是向下的,朴实的,接地气的,冒热气的。要细心观察身边景致、人物言行,要精心观照历史的表达与传承,通过广泛阅读文史资料,进村入户访民情、解民意,获得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落笔有物有情有诗意。
诗人白云说:三明之美是这块土地的美、这片天空的美、这里生活工作之人生生不息思想、劳作的美的集合体,是本真的、本体的、时空的、人籁地籁天籁的大美,是超越一切万象的大美。
生动演绎三明之美
三明·大田音舞诗会始于2015年,前三届在茶乡屏山茶园举办,展现大田美人茶的特色。此后,先后在武陵乡五彩大石景区、华兴镇油茶基地、广平镇银杏公园、湖美乡七星湖、太华泰安堡等地举办,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才情诗意,把茶园风光、红色文化、油茶历史、银杏美景、古堡之韵、五龙山典故、居敬孝道、闽湖山水之美等体现出来,为当地的产业发展、人文景观留下一篇篇诗作。在音舞诗会上,把文艺的舞台搬到了茶园里、土堡里、景区里,让诗歌可唱、可听、可看更可人!
三明市作协主席绿笙常年从事文学副刊的编辑工作,他发现引导诗人深入基层采风创作后,作品就会根植于本地土壤,不照搬照套模式。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下笔就有神。
前不久,《三明之美》诗歌朗诵会在三明市文艺交流中心举办,朗诵者有专业的播音员,有老年大学的学员,也有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他们深情演绎了《麒麟山》《万寿岩组曲》《钢花飞溅的图案》等十余首(组)诗歌作品,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语言的盛宴。这些诗歌都是源于生活、源于三明,却是诗人们的深情流露与表白。
一直以来,三明市文联精心打造“三明诗群”文艺集群品牌,依托三明诗群研创基地,常态化组织开展“三明之美”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批优秀诗歌作品,散见于各报刊以及各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于三明内外,为人们所收藏、传唱、点赞。通过沙龙、朗诵会、音舞诗会等形式,朗诵者二度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诗歌之美、三明之美。
来源:三明日报(张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