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嵩溪客家文献馆珍藏着一册清代咸丰甲寅年(1854年)新镌的《芳谿小草》线装古籍。查问有关国内古籍收藏单位,均无收藏此书。资料记载此书已佚。
据民国版《清流县志》“艺文志”记载,《芳谿小草》这部诗集系清流县贡生李桂馨所著述,这部客家文化古籍的背后,是一位清代清流文士泽被桑梓的历史见证。
一位从教修桥的先生
李桂馨是清代道光年的岁贡生。岁贡生是贡生中的一种,贡生是指明清时的秀才(亦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岁贡生在清代时有资格参加乡试,并有机会获得县丞、主簿、训导等佐杂官职,有一定的俸禄及免税等待遇,在基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李桂馨幼年丧母,由继母罗氏养大,罗氏一生勤俭节约,对李桂馨管教甚严,后来李桂馨进泮选明经后,感激继母的教诲,十分孝顺。民国版《清流县志》“列女传”中有罗氏的记载。李桂馨虽为岁贡,但未中举人,家中贫寒,只能就职候选儒学训导教职,终身从事教学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据李金海编著的《李家船冈古今》一书中记载:清道光年间,乡贤李桂馨等李氏宗亲历尽艰辛前往清流温郊的梧地村、归化(今明溪县)的胡坊、永安大湖,过双峰至皇历,从李氏源头及繁洐地搜寻各处的李氏谱源资料,前后花了五六年时间整理成帙,编成了一部较完整的李家船冈李氏族谱,并于道光十一年辛卯仲冬(1831年)时节刊刻出《船冈李氏族谱》一书。可惜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入清流县时,这部族谱损毁,目前已无此版本的李氏族谱存世。
李桂馨系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的分琪公裔孙,属李家船冈派三十九代孙,身为岁贡,在当地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号召影响力。当时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当地的船冈百姓因为文川溪阻隔,平时来往必须靠木船摆渡,两岸老百姓生活、生产、交易等方面诸多不方便。于是,李桂馨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招集李氏宗亲、乡坤、村民,在他倡议下,成立了李家浮桥会。大家出钱出力,一起筹资建了一座浮桥。从此,李家乡的李村、鲜水村与对岸的河背村、北团等地的老百姓来往都很方便安全,这一善举给当地的交通、经济等方面带来了一定进步。可惜李家浮桥会筹资合约的文献今已遗失。
一座书院留下的诗集
此次发现的《芳谿小草》古籍属于咸丰甲寅年由李桂馨的门生弟子刊刻,属私刻版本,内容上续增了原书内容,全书为4眼线装,宽14.7厘米,长23.5厘米,为木活字本,九行,单鱼尾,内容分为上集、下集和续集,合订为壹册,纸张为当地所产的竹纸印刷。版刻文字为典型的清代正方形字体,装帧为客家地区古籍特有的线装形式,全书古色古香,赏心悦目。
《芳谿小草》书中的“谿”通“溪”字,主要收录李桂馨平生在芳溪书院任教职时与门生弟子所作诗、词、赋。
芳溪是指李桂馨所任教职的芳溪寺(芳溪书院)。芳溪寺坐落于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田塅上,在文川溪的河岸边上。整座寺庙坐北朝南,门前是清澈见底、溪鱼畅游的文川溪,溪水潺潺流过,寺前还有如“门前卷书”和“敲钟课经”等几处优美的田园风光景色,远山近水,河水潺潺,河岸上又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远看像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美不胜收。
据有关资料考证,芳溪寺,始建于明代孝宗弘治壬子五年(1492年),由李家乡李氏九世祖得保公和智能禅师筹资建成,占地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寺内设有芳溪书院,当时在清流北里乡村享有极大的盛誉,吸引了附近众多的学子们前来求学。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也吸引了清流、宁化、连城、长汀,甚至江西瑞金、石城县等附近众多文人雅士到此处拜佛、赏景、吟诗作赋、谈经论道。因此,芳溪寺,既是一处当地有名的寺庙,更是一处当地著名的私塾、学堂。从明代、清代、民国一直到解放初,芳溪书院内常年书声朗朗,伴着几声寺庙钟声,平添了一分庄严、静穆。可惜这座求学殿堂在“文革”期间被损毁,至今只遗留下一些残砖破瓦,轻风吹过,让人心生遗憾、感叹和落寂。
《芳谿小草》两篇序文用手写体上版,正文用仿宋体刊刻。全书内容既有学术价值,亦有艺术观赏价值,是一部珍贵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古籍。
此书是我多年前在江西古籍书店偶得,带回家乡。《芳谿小草》回归故里,得以珍藏,也是清流客家文化的一件幸事。
来源:三明日报(杨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