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标语抵得上红军一个军”“一支笔抵得上一千支毛瑟枪”。革命时期,标语是红军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的重要武器。一个石灰桶,大小笔一支,凡红军经过的地方,墙壁上统统都写满了标语。
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红军留下的标语遍及我市全域,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全国实属罕见。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红军标语资源,开展了全市红军标语普查,出版了《三明市红军标语图册》,进行了红军标语研究阐释等工作,让红军标语再次焕发出时代光芒。
“大普查”摸清标语底数
为加强对红军标语的研究,更好地保护这笔红色资源,自2020年9月开始,我市开展了全市范围的红军标语普查。全市的党史研究人员、文物保护人员会同乡镇干部等基层力量,对域内现存标语进行了进一步的普查认定、梳理阐释和建档汇总,摸清了我市红军标语的真实家底。
据统计,全市共有1113幅1984条红军标语,如满天星辰般遍布在我市11个县(市、区)的60个乡镇、112个村落之中。其中分布较多的有永安市1066条、沙县区202条、尤溪县189条、清流县186条、宁化县156条。
一本厚达361页的《三明市红军标语图册》,就是这次红军标语普查成果的结晶。我市党史研究人员精心挑选,将具有代表性的红军标语579幅1177条收录其中。
翻开图册,里面收录的标语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尤溪县的“帝国主义从中国滚出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决反对;永安市的《国民党十大罪状》,是对国内反动势力的无情揭露;大田县“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则是对红军性质的宣示……此外,还有宣传男女平等、自由结婚、保障工农权益等其他主题的标语。
这些红军标语生动再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三明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画面,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
是留给三明人民的一座红色“宝库”。
“红宝库”焕发时代光芒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就开始针对红军标语等重要史料开展研究工作,并对标语的形成发展、形式内容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
我市红军标语主要集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标语字形各异、大小有别。书写方式有横排、竖排写,有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写,颜色以黑色为主,兼有白、红等颜色。
因条件有限,标语的书写材料有墨水、石灰和木炭等,有的甚至用锅底灰和桐油搅拌制成,彰显出红军在艰苦条件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卓越智慧与创造力。
红军标语不仅注重内容的传达,还富有创意和趣味性。永安市存有两副“打倒阻碍抗日的国民党”“打倒法西斯帝的国民党”的漫画标语,画中的国民党军官穿着军装、皮靴,踩在工农、劳苦群众的骷髅上,让不识字的群众也能够看清敌人的丑恶面目。
“通过红色标语,可以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发展过程和党的宣传艺术,对做好新时代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三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三级调研员朱兴松说。
目前,我市党史研究人员正联合军事、历史等方面的专家,持续挖掘更多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激励人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活化石”亟待加强保护
走进永安市洪田镇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一股历史的庄严和厚重感便迎面而来。该馆由原“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和“战时红军医院旧址”组合而来,是我省乃至全国首个“红军标语实体博物馆”,并于2016年正式开放。
“我们已经投入了近3000万元资金用于博物馆的修缮工作,通过发现一处保护一处,馆内300多条的红军标语都已得到了有效保护。”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说。
通过集中利用文保资金,我市文保等部门已对有特色、品相好、位置好、有保护利用价值的标语进行了优先保护,永安、建宁等地还将散布在各地的标语揭取、修复后,进行集中保护与展示。
遗憾的是,目前仍有一部分书写在年久失修的居民老宅上的红军标语,因没有固定维修经费、职责不清、地处偏僻等问题,保护力度一直不足。在多年自然风雨的侵蚀之下,有的墙皮已严重剥落,木板、石壁也已出现腐朽、风化的情况,墙上的标语岌岌可危。
除自然损毁以外,我市红军标语也有部分人为破坏的情况。有些地方对红军标语不够重视,修桥筑路、房屋翻修等人为因素,使红军标语损毁严重。
在进行标语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对红军标语价值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保护措施不当等不利因素。截至今年7月,全市1984条红军标语中已有125条标语完全灭失,总体保护情况喜忧参半,加强对其保护已刻不容缓。
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一行行斑驳厚重的字迹。红军标语凝聚着党的光荣历史,是见证三明红色历史的“活化石”,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红军标语,传承这份红色基因,迫切需要统筹做好总体规划,加大修缮和开发利用,形成广泛社会合力。”朱兴松说。
来源: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鹏 丁楚玉 通讯员 明史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