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情结”与尤溪的文化自觉-皇冠集团网址442

皇冠集团网址442-新2皇冠会员手机网址查询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他山之石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皇冠集团网址442-新2皇冠会员手机网址查询 > 三明人文
“文公情结”与尤溪的文化自觉
[三明日报]         2024-12-24 10:54:00        字体显示:

  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由政和调任尤溪县尉,七年后即建炎四年(1130年),他的儿子朱熹在尤溪郑安道馆舍出生,并取乳名曰“沈郎”。107年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他出生的地方,被建成南溪书院,宝佑元年(1253年),宋理宗御题“南溪书院”匾额。元至正年间(1341—1370年),中书省题颂“闽中尼山”匾额,又题褒“海滨邹鲁”,将朱子誉为福建的孔子。1716年,清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文山毓哲”四个大字匾额,颂赐书院悬挂。并称赞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子的诞生,不仅唤醒了尤溪人的地域自信,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朱子之于尤溪

  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在守制三年后,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朱松任职尤溪时间只有三年,但居留尤溪的时间却长达十多年,与尤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他与当地名士郑安道的亲密交往,为朱松居尤创造了条件,也为朱子的出生和成长提供了保证。据《尤溪县志》载,朱松“任满假馆于郑氏”。朱松于宣和五年(1123年)调任尤溪县尉,三年任满,应是靖康元年(1126年),离靖康之难还不足一年,恰逢战乱,虽任满谋归,却难以成行。正当他进退两难之际,作为友人的郑安道向他伸出了援手,愿将自己别墅的右边,腾出三间半让其居住。安道先生的这一善举,既解了朱松的燃眉之急,也成就了尤溪的一段佳话。四年后,朱子在此诞生,开启了尤溪哺育伟大圣哲的拓荒之旅。朱松入尤和朱子诞生,终于使世人真正感知了尤溪这座古城纯朴而宽厚的品格,也使朱子在尤溪拥有了一份毕生难以忘却的故乡情,并为尤溪种下了深厚的文化之根,开辟了一方文风昌盛的沃土。

  朱子的诞生,使尤溪实现了从一个深山小县向“诞圣之地”的华丽转身。在朱子诞生之前,尤溪深锁群山之中,山高林密、重岩叠嶂:“双峰北耸,二水东注,帷山翼其西,象山揖其南。其他叠嶂层峦,东拱西顾,如象如狮,形状特异。清溪一带,抱县治之后而东注焉。    岈盘郁,不可胜纪。”(崇祯《尤溪县志》)这种山环水绕的形势,不仅限制了尤溪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文化上的自卑。但有了朱子之后,面对同样的山水,尤溪人却有了别样的感觉:“尤之为邑,环绕山川。双峰高耸,两水澄鲜。清淑之气,诞育大贤。地灵人杰,各得其全。”(民国《尤溪县志》)将诞育朱子视为尤溪山水“地灵人杰”的实证,完全可以比肩邹鲁:“谭地胜,必归邹鲁,是岂以幅员称雄哉!尤虽僻壤,隶职方者稍后,然庆历、建炎之间,溪印呈祥,文山见秀,一时事业文章甲于宇内,亦几几邹鲁矣!”(崇祯《尤溪县志·舆地志》)

  朱子在尤溪的成长,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朱子居尤七年,留下了“朱子问天”“沙洲画卦”“二度桃花”等美丽传说;成年后,曾十二次回尤,也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和动人故事。再加上南溪书院、开山书院、韦斋祠、文公祠、毓秀亭、活水亭、尊道堂等许多朱子文化遗迹,见证了朱子和尤溪的不解之缘,使尤溪成为名副其实的“闽中尼山”“海滨邹鲁”。

  朱子成圣的典范作用,促成了尤溪崇文重教的良好风尚。淳熙三年(1176年),朱子回尤溪,拜访郑氏故居,为感谢郑家当年的借寓之恩,褒扬其重然诺的高士风骨,特意为郑氏家人题写了“立修齐志,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两幅中堂板联和“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持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幅条屏。这,不仅是郑氏家庭教育的庭范,也成了尤溪人共同的教育箴言。在崇文之风影响下,尤溪人才辈出,名儒不绝。据史载,尤溪历史上共举进士124人,曾出现“一门三进士”“兄弟三进士”“祖孙三进士”“父子三进士”和“兄弟同榜”的盛况。走出了郭居敬、严自泰、田顼等一批卓有影响的儒林人物。

  朱子的诞生和成长,对尤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尤溪的文化生态,增强了尤溪的文化自信,也使朱子诞育地成了尤溪的重要标志和文化名片,朱文公成了尤溪人心目中的文化象征和特殊关切。

二、尤溪的“文公情结”

  以朱文公为自豪,是尤溪从庙堂到江湖,从官绅到百姓,极为普遍的心理。他手植的樟树,被称为“沈郎樟”;他走过的桥,被称为“文公桥”;他吃过的面,被称为“朱子面”……可以说,对朱文公的尊崇,是近九百年来,尤溪文化史上最为眩人眼目的事件之一;文公情结,被深深地植入尤溪的土地和人心。

  首先,尤溪的文公情结表现为对朱子的神化。尤溪民间有一个传说,在朱子出生的前一天,尤溪水南郑安道馆舍对面和背后的两座山同时起火,山势被烧成“文公”二字。日后,朱子被谥封为“文公”(太巧了),于是,两山也因此得名。次日,即南宋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1130年10月18日),朱子诞生。朱松认为,昨天的火是“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于是为新生儿起名“朱熹”。与此同时,尤溪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在朱子出生的三天前,其祖籍地徽州婺源,朱家祖宅前的一口古井里,突然升起一股紫气,赤虹三日,后人称之为“虹井”。民间流传的这些巧合,无非是以异兆的方式,为朱子的成圣做铺垫,为其本就华彩的人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实际上,则正是当地人崇圣心结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历代不同版本的《尤溪县志》,也不同程度地记载了这些传说和故事,使之具备了史的性质。以“文”“公”名山,是尤溪文公意识的最直观体现。嘉靖版《尤溪县志》:文山,在“县北隅”;公山,“青印溪南。其麓即郑氏故宅,今为南溪书院云。文公产于兹,后人以山似二字,乃名。”崇祯版《尤溪县志》:“公山,在县治南,青印坊内,与文山相对……宋韦斋先生为尤尉,任满假馆于郑氏,建炎庚戌九月十五日,考亭夫子生焉。先是,二山草木繁翳,及考亭生之,辛、壬、癸、甲而野烧同时并焚,山形毕露,点画天成,俨若‘文’‘公’二字然。”到了民国版的《尤溪县志》,对朱子的尊崇更是有增无减,其“山川”志写道:“文公二山,系大贤发祥之处,故弁于首。”俨然群山之领袖。并在前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生动的刻画:“文山,距城五里许,与公山相对,亭亭耸列,高插云霄,远望点画天成,宛然‘文’字。”“公山,在县南青印坊,与文山相对。山形秀峭,东弼如丿,西辅如乀,中阜如厶,宛然‘公’字……及考亭生,而野烧同时并焚,山形毕露,俨若‘文公’二字。厥后谥亦契合,大贤之笃生,真不偶也。”果然是地灵生人杰,因果相袭。

  尤溪人常说“周东迁孔子出,宋南渡朱子生”。尽管东迁和南渡与圣人的出生并无必然的因果关联,但这种历史的巧合,却足以引发人们的奇思妙想,加深圣人出世的神秘色彩,坚定人们对圣人的崇敬之情。《紫阳朱氏建安谱》、朱子自画像,以及明景泰皇帝亲颁像中,都记载朱子出生时右眼角下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而据史书记载,先于朱子1600多年出生的孔子,身上也长满异点,近看像昴星,远看似北斗。于是,人们便推定,朱子就是孔子千年后的化身。

  其次,尤溪的文公情结,是由官方加持的刻意塑造。一些有见识的肩负文化使命的地方官员,是尤溪文公意识生发和形成的重要促进者。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杨毓建以延平通判署尤溪,便重修南溪书院,建毓秀亭,纂《南溪书院志》,留下多首有关朱子的诗歌,其中活水亭诗写道:“千古源流半亩塘,当年题咏字犹香。清光静会无言处,云敛天空水不扬。”清乾隆时知尤溪六年的县令焦长发,不仅勤于政务,修志、修路、修桥,建魁星阁、开凿航道,而且崇文重教,是朱子文化的践行者和促进者,他在凤山之麓手书“从善如登”崖刻,新增“尤溪八景”,就有六景与朱子有关,如“文山毓哲”“公字成山”“源头活水”“半亩方塘”“韦斋垂柳”“龙门古洞”等。他在《新增八景序说》中指明:“兹因重修邑宬,就目之所见,有关前贤遗迹,堪供眺览者,新增其八。”而在“文山毓哲”一景的注脚中更写道:“紫阳夫子诞降之夕,野火炎山,俨成点画,因名文山。对面为南溪书院,祀朱夫子像。清圣祖仁皇帝特赐御书,额曰‘文山毓哲’。宸翰天章,与兹山相为辉映,故以为八景之冠。”很明确,他选景的标准,是“前贤遗迹”,而朱子文化则是摆在第一位的。比如“龙门古洞”,就是因为朱松曾经到游,并题字留诗而入选。同时,他还为尤溪留下了十多篇诗文,其中很多都与朱子或朱子遗迹有关,“时从活水寻真趣,喜见公山入眼明”,仅描写公山的就多达四首。

  再次,尤溪的文公情结,是一种自发的精神向往。民国《尤溪县志》,记载了这样一则异事:“城内通驷桥下有井,曰湛泉金鲫。水由双峰山顶发源而来。志传井里金鱼为朱子手养,即尤溪十景之一。金鱼难见,见必发轫。相传前进士严自泰见之;卢师长兴邦未遇时亦得一见,果符吉兆。”朱子手养的金鱼都能通灵兆吉,那朱子一定就是神的存在了。“大儒诞降,溪南闽里尼山”(朱子文化园牌楼联语,明·纪廷誉撰)。自从朱子在尤溪诞生以后,“毓秀”一词就成了朱子在尤溪的化身,除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文山毓哲”四个大字匾额外,朱子胎衣埋藏处,建成了“毓秀亭”,“自宋以来,二先生(朱松、朱子)既各有专祠,复建亭翼然介于二祠之间,曰‘毓秀’,为先生之胞衣设也。”(杨毓健《重修毓秀亭记》)明朝万历年间的教谕纪廷誉,还为之写了两副对联以赞美朱子:“庚戌重逢毓秀日,古今争诵洗儿诗。”“将卦画沙原是易,指天悟处岂为孩。”南溪书院的后山,即公山之巅,也被命名为“毓秀峰”“朱文公生于此峰之下,故名。下有南溪书院。”(民国《尤溪县志》)现在,尤溪水南还有一个酒店,叫毓秀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与朱子联系起来。在尤溪,无论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都对朱文公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即使在极其偏远的山村里,有的人也许不知道朱熹是谁,但却无人不知尤溪出了个朱文公。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却能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讲朱文公的故事,希望我们能以朱子为榜样,成为有学识的人。

三、尤溪的文化自觉

  朱子的诞生,在给尤溪带来莫大荣光的同时,也极大地唤醒了尤溪人的文化意识。“尤自大儒笃生以来,士颇知学,户有诵,家有弦,彬彬然风雅是尚。”(民国《尤溪县志》)这不仅是一种社会风尚,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觉醒,是文化的自觉。

  (一)尤溪的文化自觉,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朱子的典范作用,使知尤的历代官员,都高度重视文化养成,重教兴学,促进了尤溪文化的发展。早在朱子生活的年代,尤溪的县学就已远近闻名。乾道九年(1173年),石子重知尤溪,重修学宫,新建传心阁、明伦堂、崇德斋、广业斋、居仁斋、由义斋。九月,学宫告竣时,朱子应邀前来祝贺,亲撰《重修尤溪庙学记》,为明伦堂题匾作铭,为传心阁作跋,并为崇德、广业、居仁、由义四斋作铭。后来,在石子重与林用中的带领下,尤溪县学声名鹊起,“异邦之人,亦复裹粮就学”。尤溪县学“因为陈说圣贤修己治人之学,而讲求义理至当之归”,一时成为福建省内朱子理学传播的重要阵地。甚至连朱子都曾想让三子朱在受业于尤溪县学,后因地远而未成行。南宋以后,尤溪秉承朱子风范,更加注重文化教育。兴办学校,兴修南溪书院、开山书院,建韦斋祠、文公祠、文昌阁、毓秀亭、活水亭、尊道堂,等等,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重修、扩建。就以韦斋祠为例。嘉熙元年(1237年),县令李修捐资在郑安道故居“作屋三楹,中设二先生祠”(李韶《南溪书院志》),合祀朱氏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题“南溪书院”匾额赐之,自此,二先生祠更名“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佥事赵承禧,命监县文殊海崖,建祠分祀。二十一年,追谥公曰‘献靖’。中书省爱禼额大门曰‘闽山(中)尼山’。明正德五年,知县诸宏济增修。国朝道光四年,知县朱敦淳捐廉重修。年久朽坏,光绪四年,知县周树森募捐鼎建。”(民国《尤溪县志》)一次又一次地增修、重修、鼎建,可见,尤溪人为保存朱子遗风遗存,是何等的不遗余力。正是这种执着的文化追求,才使尤溪的文脉源远流长,文风鼎盛,“人文甲宇内”。

  (二)尤溪的文化自觉,是一种社会的共识。在尤溪,崇文重教,不仅是城市和知识界的认知,也是广大农村普通民众的共识。比如桂峰,是一个远离县城,海拔600多米的高山村。但每一座古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祖祠的大厅,有一副对联写道:“最喜渊源从元定,更期家世继君模”,表达了对朱子大弟子蔡元定的尊崇。在石狮厝的正门,也有一副精雕石刻的对联:“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以上,九峰派衍渊源从朱李而来。”(苏黄:指苏东坡、黄庭坚;九峰:指朱子学生、南宋理学家蔡沈;朱李:指朱熹、李侗),表现了主人立志秉承闽学先贤的立身处世之道;而学脉渊源,则可追溯到朱子和李侗。明清以来,桂峰蔡氏秉承先贤(元定)遗训,以经史传家,故科举入仕者长盛不衰。类似的理学对联及匾额,在桂峰比比皆是,如蔡氏宗祠正门对联为“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门内柱联为“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楼坪厅大厝正门上方额题“绩绍西山”四个大字,“西山”为朱子的弟子蔡元定。有一名为“玉泉斋”的书斋,坐落于村子中心,书斋至今保存完整,内保留有朱子手迹:“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在村子的后门岭民居中堂大厅的正楣柱,悬挂着这样一副筒联,“大业惟修德,敦伦在读书”,历经几百年,至今仍光亮如新。在我的老家,尤溪最高山村东山的村口,有一座惜字炉,炉上镌刻有“字味香成丹桂,炉烟瑞洁青云”的联语。村里所有人都知道,写有文字的纸张是不能随意丢弃和践踏的,更不能用来擦拭污秽之物,而要送到这座惜字炉里集中焚烧。无独有偶,在离我家不远的千年古刹剑门庵的山门前,也有一座烧纸炉,上面的对联写道:“纸化青烟腾紫气,炉生赤焰发祥光。”不知道炉中是否也烧纸钱,但字纸是一定要入炉焚烧的。可见,尊重文字,崇尚文明,早已成为尤溪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地瘠植松柏,家贫子读书。”耕读传家,是尤溪普通家庭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三)尤溪的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使命的觉醒。从与朱子同时代的石子重、林用中,到后来知尤的黄如松、焦长发、蔡述模,以及当地名儒郭居敬、严自泰、田顼等,他们都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承担起尤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历经几百年积淀,为尤溪营造了浓厚文化氛围,文化使命深入人心。到了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节拍,尤溪的文化使命再度觉醒。早在80年代初,尤溪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打造朱子文化城”的构想,随着1988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初九,朱子忌日),朱子大型塑像在城关三角埕落成,尤溪的朱子文化建设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千年古县,朱子故里”成了尤溪最响亮的文化品牌。朱子文化活化行动,全面展开。沙洲(古称洗马洲)公园,升级改造为“紫阳公园”;南溪书院复原工程全面竣工,随着“朱子文化园”的建成,南溪书院、沈郎樟别苑、文公祠、韦斋祠、溯源处、毓秀亭、半亩方塘、源头活水亭、开山书院、朱子铜像、朱子广场、尤溪县博物馆、朱子文化苑(明清木雕展览馆)等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一年一度的“朱子文化周”、两年一度的“南溪书院学术奖”等重要文化活动的举办,更是营造了浓郁的朱子文化氛围,人们感知朱子文化、领悟朱子精神、拜谒朱子遗迹的过程中,更是体会到了尤溪人不懈的文化使命。正是在这种文化使命的感召下,近年来,众多尤溪籍学子回到尤溪,组织开展“行走乡村”活动,先后创作了《新阳记》《管前传》《八字桥》《尤溪长流》等反映尤溪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的作品,展示了尤溪人独有的文化自觉。

  由文公情结引领的文化自觉,是尤溪数百年来,伴随着朱子文化和文公精神传承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独特品格,是尤溪历史文化的成功积淀,也是新时代尤溪进一步开拓发展的精神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文化自觉作为一种人文品格,必将显现出更加多彩的魅力。

  来源:三明日报(三明市社科联原党组书记、主席 蔡建境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皇冠集团网址442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