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把文明县城创建作为实践科学发展的载体,努力实现创建融入发展、发展提升创建的良性互动。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跻身福建省首批文明县城行列,2009年又取得了“全国文明县城”的荣誉称号,并在2011年全国文明县城考评中继续保持该荣誉。平安沙县、诚信沙县、文化沙县、生态沙县等城市建设主题,展现出沙县人的创业精神,彰显着沙县人的文明风尚。
主要经验 1、创新四项机制,夯实创建基础。一是创新领导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的文明创建工作总指挥部。制定下发《文明创建考评工作目标责任书》等文件,细化考评内容、明确标准和时限,把创建成效作为各单位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基本内容。二是创新动力机制。利用小吃业主返乡购房置业既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又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通过文明倡议书、广场文艺等形式,改变生活习惯,变“要我文明”为“我要文明”。通过网上热线等形式,让市民评说不文明的行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创新监督机制。通过现场会等形式,对创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通过媒体曝光、义务监督员上岗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督查视察,督促创建工作。四是创新保障机制。制定下发《文明单位参与创城工作的若干规定》等制度,确保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到位。 2、构建“四联”格局,形成工作合力。一是上下联建。创城指挥部统一部署,定期集中开展店外店、乱贴乱挂等系列整治活动。街道、社区与沿街单位签定“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强对辖区路边市场实施规范管理,促进环境的改善。二是部门联手。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整合行政执法力量,针对违法违章建筑清理拆除等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展开联合执法。三是城乡联动。在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的同时,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实现建制村通水泥路、有路灯、有广播电视信号。常年开展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四是社会联创。通过采街宣传、标语板报等形式,引导广大市民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公德。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发挥自身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市容市貌整治、扶危济困等活动,丰富共建形式、扩大群众参与。 3、开展“四项”活动,提高市民素质。一是开展“创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主题宣传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建动态报道,开展“三下乡”、“学雷锋、树新风”、“金点子”等系列活动,提高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二是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市民素质教育读本》进机关、进窗口、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等“七进”活动。开展“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提高素质”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活动。表彰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先进团队和个人。三是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推动“爱心妈妈”帮扶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大力宣传吉祥寺自办养老院的义举和全国道德模范肖唐旺的事迹,广泛开展扶贫助学、残疾人帮扶、重大疾病救助、爱心捐款等活动。四是开展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鼓励文化机构和单位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讲坛、艺术展览、电影放映等活动。围绕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文化活动,办好小吃旅游文化节、激情广场文化、农村文艺调演、社区文艺调演、校园艺术节等活动。 4、强化四项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一是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制定下发卫生创建工作任务分解表,做到层层落实、任务明确,定期开展卫生整治和督查评比。推行“全天候保洁、无空白管理、全覆盖落实”的环卫作业模式,将城区所有规划道路、新拓建和改建道路、小街巷全部纳入环卫统一作业范围。二是强化交通秩序管理。编制《沙县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完成“面的”车辆置换出租车工作,形成以公交车为主、出租车为辅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全县140所中小学校周边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开展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违法载客等专项整治行动,增设电子监控设施,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市场秩序管理。开展“诚信沙县,从我做起”、“百城万店无假货”、“食品放心经营户”评比等活动。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严查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行动。四是强化社会综治管理。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加强预警和应急指挥建设,开展创建“平安沙县”活动和“两打一整治”(打击恶势力、打击盗窃犯罪、整治治安乱点)行动。组建城区治安巡逻大队,每年拨出120万元经费,强化巡防队伍建设。派驻校园保安员,强化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
几点启示 1、文明县城创建是一项综合实力的展示工程,经济发展是基础。沙县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开始于1997年,从大规模治理“脏乱差”开始,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伴前行。一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文明创建投入。文明创建首先是“硬实力”的检阅,进入新世纪,沙县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魁力百强县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发展的成果为文明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沙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逐步加大,三角湖、莲花园等一批城市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晨练、舞会、演出等活动场所;西大桥、悬索桥之间沿河两岸和沙阳乐园周边区域等夜景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正在建设的体育公园总投入达4.3亿元,是沙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事业项目。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文明创建硬件。按照“北进南拓、延伸东西、提升中部”的思路,拉大城市框架,随着金沙园、海西物流园的开发建设,沙县从北至南,已经初步形成了高新产业区、商贸行政居住区、物流集散经济区等三大片区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随着府前广场、体育公园、龙湖公园一批公共设施的投入使用,金鼎城、龙湖天城、罗布家园、康城国际等城市精品工程相继竣工,绿色工贸城、闽中发展核心区域与中心城市初具规模。三是培育小吃品牌,打造城市名片。通过丰富小吃旅游文化节办节内容、先择重点城市开展小吃推介会、提升改造小吃文化城,优化小吃培训中心服务工作,推进小吃品牌标准化管理、连锁化经营、公司化运作等一系列运作和举措,成功打造“沙县小吃”这张城市名片。 2、文明县城创建是一项需要群众参与的民生工程,以人为本是关键。创建文明县城归根到底是创造宜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沙县坚持把创建工作着力点放在民生问题上。一是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安民、富民、便民、乐民展开创建工作,提高低保标准、义务教育免费、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一批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纷纷上马,休闲广场、文化设施、体育场馆逐年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得到了改观。二是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把“单位人”和“社会人”的力量整合起来,既发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学校的骨干作用,也注意动员和吸纳各类非公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参与到创建活动中,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坚决落实督促检查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的创城工作机制。 3、文明县城创建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管理创新是动力。在多年的文明创建实践中,沙县坚持创新社会管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一是强化服务意识。打造城市管理“110联动”平台,受理城市管理范围内涉及环保、交通、市政、环卫、水电、公共设施抢险抢修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投诉。组建由公、检、法等联动单位骨干及社会团体、法律援助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与的信访联调“110”,提高信访矛盾化解率。建立流动人口“一站式”管理服务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暂住登记、办理审验婚育证明、提供劳动就业信息、开展税费代征代收以及法律援助等服务。构建村(居)民广泛参与的村(社区)管理体系,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建立以城乡低保、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以及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10项重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10 1”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信托流转工作。二是强化效能建设。在全县开展领导干部“带着笑脸面对群众、带着问题下访基层、带着虚心学好本领、带着亲情为民服务”为主题的“四带”活动。创立集咨询、督办、投诉于一体的“项目服务110”机制。加强效能巡查,将效能巡查的重点向村(居)干部延伸,向基层办、站、所负责人延伸,向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延伸,有重点、多层次地开展勤政文化活动。教育系统开展“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卫生系统开展医德好、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为主题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