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一传统道德文化,曾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凝集各族人民,支配我国人民的伦理道德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有二千余年的文化历史,他们提倡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8个道德规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处在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孝慈、孝悌、孝敬”的伦理思想道德,曾经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
儒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它是先秦诸子百家之首。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是“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孝道”,而孝道一直是其重要内容。儒家伦理道德核心是“仁”,而“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孔子的理论是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爱亲人、爱族人、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被人们所接爱。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去爱别人、爱民族、爱国家?可见孝亲敬老观念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
儒家孔子认为,孝亲敬老除了保证父母的吃和穿以外,重在孝敬父母。子游曾向孔子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谓之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孝”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是最高的“孝”,莫过于对父母的尊敬。他们都认为,如果只养活父母而不尊敬父母,这和养犬马有何区别?所以说对父母只养不敬不能算是真正做到“孝”。孝顺父母还必须有发自内心的爱,对父母言语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
人无完人,父母有时也会有错误,做为子女晚辈要正确对待父母的错误。儒家认为:“事父母儿谏”《论语·里仁》;“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俞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从而不谏,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儒家学说并没有提倡对父母唯命是从,父母有错,也应该劝谏。
诚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是在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里、封建社会中,由于受到宗法等级的深刻影响,“孝”的内容不可避免会带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有一些愚忠愚孝的内容和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这些消极因素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主流。然而,我国在10年文革期间,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猛烈攻击和批判,对儒家经典中的论述和传统的孝道,断章取义良莠不分地进行批判,使年轻的一代,对“孝”文化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孝”为何物?于是对父母不感恩不赡养,甚至虐待父母、与父母对簿公堂的事时有发生,造成人的思想混乱和孝道思想衰退,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
另外由于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孝亲敬老的义务感,有些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把老人看成是一种累赘、负担,于是孝亲敬老观念日渐淡薄,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加上妻子与子女,忘记了父母,不但不愿尽“为人子之道”,甚至岐视、虐待父母。这不仅破环了家庭的和睦,给父母精神上带来痛苦,而且也破坏了社会道德风气和孝亲敬老传统。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我国传统的“孝”,存在某种缺点就完全否定它。对于这一点,早在公元1924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曾说过:“一切醉心于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乐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他还说:“谈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见《民族主义》第六讲)。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为此,研究与探讨孔子等诸子百家尊老敬老等传统美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时代赋于尊老敬老新的涵意,这就是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高度结合,使我们牢固树立关爱长辈、孝敬父母、推己及人的良好道德,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所以说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且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的重要举措,更是关系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造就祖国接班人和振兴中华的战略性问题,实践证明。孝亲敬老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切不可等闲视之。(郭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