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三明已步入常态化轨道。
近年来,三明市将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志愿服务已成为三明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市现有注册志愿者15.9万人,涌现出受全国表彰、坚持40年志愿服务的“陈金刚学雷锋小组”、“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林瑞班、清流县余朋乡幸福敬老院院长黄小清、建宁县志愿者联谊会会长赖建华等一批优秀组织和个人。2012年12月,梅列区被民政部列入全国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地区。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
2010年4月20日,中央文明办等八部委在我市举办关爱农民工志愿
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三明市加强部门协调,理顺工作机制,健全服务网络,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今年来,市文明委先后召开3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工作。三明市成立了志愿服务记录工作协调小组,建立由文明办统筹协调,民政等有关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负责记录工作的指导、管理、培训和宣传。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成员单位、35个志愿者分会、各级文明单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建立起“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抓总、各部门合力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二是抓好政策宣传。贯彻落实省《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方案》,通过社区志愿者骨干培训,依托民政网站在线访谈等平台,宣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志愿服务记录操作流程及工作机制,扩大政策覆盖面和知晓率。梅列区以“两办”名义印发《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整合服务力量,规范服务开展。市委文明办、市民政局将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和记录情况分别列入文明单位动态记分管理和民政年度绩效考评重要指标推动落实。三是争取多方支持。市委市政府将志愿服务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级财政预算。市委编办批复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分别增设志愿服务科、社会工作科,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市财政每年安排福彩公益金10万元,用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市民政局从社区建设经费中拨出8万元,为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工作提供必要经费保障。
二、健全服务网络,规范记录试点
志愿者学习文明礼仪知识。
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单位依托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平台,扎实开展记录服务,建立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一是确定试点单位。在梅列区试点经验基础上,市民政局会同市文明办积极申报首批省级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单位,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落到实处。5月,省委文明办、省民政厅确定首批235家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单位,其中三明31家,涉及志愿者组织、社区、学校、广场、公园、车站等多种类型,形成以市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为主,辐射周边县(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记录格局,为三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夯实基础。二是组织专题培训。2013年11月,指派专职工作人员赴山东参加民政部组织的专题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做法。今年1月,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会暨邻里守望活动动员大会上,市民政局分管领导就志愿服务记录工作背景及政策进行讲解,介绍梅列区试点经验,做到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对记录工作知晓率100%。3月,市委文明办、市民政局共同举办社区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学习“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平台”运用。5月,市区两级民政部门以街道为单位,组织社区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到记录工作在城市社区的全覆盖,试点单位相关人员培训上岗,培训120人次。市委文明办、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操作方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三是认真开展记录。梅列区出台《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试行)》,对记录内容标准、管理机制、操作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志愿者组织、社会组织、社区、街道、政府等力量参与的“1 x”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体系,创新实行“一网一卡一薄一行”工作模式,采取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同时进行注册登记,初步形成“面对面服务记录、键对键回馈激励”的志愿服务新模式,为记录工作全面铺开提供宝贵经验。目前,全市各记录机构在全国志愿者服务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注册志愿者达3.5万人,注册组织181个,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三、探索“双工”联动,拓宽服务领域
三明工贸学校志愿者服务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求,以社工服务为方法,抓好社工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推进和谐社区创建。一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2200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77人,其中社工师71人,助理社工师106人。今年,有70人通过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政局还定期邀请省民政厅、省内高校专家学者到三明市举办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考试辅导班等,普及社会工作理念。在社区设置社工岗位,配备社工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兑现财政性生活补贴,力争到2015年,每个城市社区配置1名以上社工专业人才,为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全市成立7家民办社工机构,聘用专职社工29人,服务涉及居家养老、心理疏导、扶贫帮困、婚姻家庭、社区矫正等专业领域,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宁化县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社会工作者协会,三明市社会工作协会也将于近日成立,这些社工机构成为社会工作者联结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平台。市社会志愿者协会组建“协会—分会—服务队”三级志愿服务网络,下设21个直属分会、2个服务总队和12个县级分会,1998个文明单位均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三是坚持社工引领志愿者(义工)。社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志愿者为社工提供人力支撑。三明市积极推广“社工志愿者”和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服务模式,结合学雷锋、邻里守望等主题,以“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国际社工日、”春节、国庆等纪念日或节日为契机,围绕老年群体、困境儿童、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和应急救援、大型赛会等重大事件活动,有针对性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志愿者选择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全市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51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120万小时。
四、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服务品牌
开展志愿者网络访谈活动。
把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加强志愿服务宣传舆论造势,激发人民群众内在动力。一是抓阵地夯平台。按照“有固定场所、有具体操作人员”标准加快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单位建设,规范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2013年底全国志愿记录试点地区梅列区按照省厅要求有2366名志愿者进入《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全国的联网与对接。此外,市区各社区也都普遍建立志愿服务站,向市民提供便民志愿服务。整合现有志愿者服务团队,统一志愿服务形象、标识、口号。梅列区引入海都公众服务平台和968111热线,长期发布志愿服务需求,主动推送志愿服务信息,以公益志愿项目为纽带,推动项目实施方、资助方、受助人群三方有效对接,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二是抓典型促带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重点在“常态化、长期抓”上下功夫,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和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红红火火过大年、公共文明引导、邻里守望·情暖三明等“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保护闽江源志愿服务活动、“替你看看爸和妈”、“微心愿”等“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紧密融入市民生活,积极引领社会风尚。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星级认定制度,每两年举办一次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推动工作。2010年来,全市6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组织、200多名优秀志愿者受到市级以上表彰。三是抓宣传求实效。通过各类等媒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推动全市志愿服务深入发展。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开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专栏,经常性宣传报道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事迹。市民政局结合“国际社工日”宣传活动,印制《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解读》宣传材料,增进全社会对记录工作的认知认同。全市统一志愿服务标识,广泛传唱三明市志愿者之歌,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在三明,志愿服务逐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