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将乐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努力探索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以“创十星评十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乡风联系点等为抓手,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有效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推进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推行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切实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拓展文明实践阵地,为乡村振兴“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是构建宣传矩阵。盘活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主题公园、红色教育基地等阵地资源,创新“擂茶宣讲”“住村宣讲”“百姓宣讲”“直播宣讲”四种模式,通过“田间会”“地头会”“庭院会”等方式,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系列宣讲活动650场,用俗话白话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乡间俚语讲清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二是注重成风化俗。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扎实开展农民丰收节、跑马将军庙会、板凳游龙灯、忠靖公庙会、物资交流会等接地气、聚人气、有感召力的乡土文化活动,创作南词说唱、村规民约歌、“半台戏”、木偶戏、快板等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潜移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孕育农村社会新风尚。三是推进文化惠民。把全县15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哨所,充分发挥“绿海红星”文艺轻骑兵、食闹乐队、南词说唱艺术研究会等特色志愿服务队的作用,为农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推出“百姓小喇叭”“文化大篷车”等志愿服务,随时随地宣传理论政策,在农村集市、节会等节庆日开展文艺演出、扶贫济困、电影播放等活动,使文明实践全域铺开。
制定创星评户公式,为乡村治理“破题”。“创十星评十户”活动把家庭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口,破解了产业发展、移风易俗、征地拆迁等乡村治理难题。一是激发内生动力。设置“移风易俗”“遵纪守法”“社会道德”“团结和睦”“孝行廉风”等十星创建标准,涵盖村民生产生活,激活家庭这个最小社会“细胞”,让“创星争星”过程成为激发农村群众自我革新的生动实践。2021年,全县村创评率达96%、文明村镇占比达70%,创评活动中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二是发挥主体作用。将“创十星评十户”与“六无村”“最美庭院”等活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村民主动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建后管养。成立星级文明户调解队,采取星级文明户与拆迁户挂包的方式,有的放矢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村里许多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各种矛盾有效调解,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各乡镇矛盾纠纷存量化解将尽、增量不断下降,先后荣获“创建无邪教示范县”“全国信访三无县”等荣誉称号。三是坚持以点带面。以深化“创十星评十户”活动为载体,抓好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媳等各类文明创建,树立乡风文明先进典型,让身边榜样成为村民们的学习标杆。定期开展“乡贤故事我来讲”“好人故事我来谈”“家中故事我来说”等群众性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讲”“谈”“说”先进典型事迹,凝聚正能量,让村民在“比、学、赶、超”中,构建起乡村文明德治的根基。
突出破旧立新主题,为乡村改革“立意”。发挥群众性组织“接地气”的优势,持续推进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治理。一是打造道德高地。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宗亲联谊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广“红事新办六提倡六反对”“白事简办八建议八提倡”,广泛开展乡风村风评议,设立移风易俗“红黑榜”,对积极参与移风易俗的家庭进行红榜公示并评优评先,对违反村规民约特别是聚众赌博、厚葬薄养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尚。二是加强民主法治。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常态开展监督检查、互评互议、激励惩戒等,形成系统化自我约束机制。推选德高望重、热心村里公益事业、作风正派、群众认可的“五老”人员参与“四会”治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引导村民遵守社会公序良俗,抓住“关键少数”,带动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生动局面。三是完善德治建设。将民主法治精神与传统道德力量有机融合,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的“小宪法”作用,把厚养薄葬、抵制“带彩打牌”、红白喜事不奢办等写入村规民约。由红白理事会牵头主持制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具体办法和流程,婚事提前介入、白事第一时间上门,主动担当“服务员”“记账员”,让农村家庭卸下“人情包袱”,有效遏制炫富攀比、铺张浪费等歪风陋习。(将乐县委文明办 吴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