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科协通过建立“借好三方力量、办实三项活动、打造三个窗口”的“333”科普工作模式,不断探索完善科普现代化工作体系,推动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
在发挥科技小院引领力推动科普示范化方面,建立科技小院8家,开展农技普及、示范培训等服务近百余场;在借好院士专家影响力推动科普高端化方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2家,开展“院士专家三明行”活动50余场,科普讲座惠及农民28万余户;在借好学会协会服务力推动科普专业化方面,开展“三明实践智惠行”科技志愿服务行动120余场,其中的项目获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青少年竞赛活动厚植“科学志”,选送队伍在全省、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办好科普希望行活动,组织开展科普讲座93场,惠及师生2万余人次;办好科普大篷车活动播撒“科学种”,累计开展主题科普展教活动370余次,被评为“全国明星车队”,“老区苏区科普行”项目入选中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和中科馆“现代科技馆体系党建工作案例”三等奖,流动科技馆入选中科协“筑梦·流动十年”优秀单位。
一年来,加强106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市科技馆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2000余场,连续九年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辖区2县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打造线上线下“立体科普”新模式,发布应急科普、科学辟谣类科普文章619条。这一创新经验已在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福建省科协主办的《学会》期刊发表。
来源:三明日报(廖尚青 王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