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岁的邓烛荣是三元区白沙街道白沙社区志愿者,退休前在三明无线电厂工作,社区居民一提到她,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社区一位公认的热心人,在我们眼里是一位令人学习的人,经常帮助社区的孤寡老人。”三元区白沙街道社区居委会主任姚玉凤说。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邓烛荣常说做好志愿者服务工作,贵在自愿,难在坚持,2002年,她与社区85岁困难老人唐水莲一家结缘。
唐水莲老伴去世多年,与患精神病、糖尿病的53岁儿子王小明相依为命,两人仅靠几百元的低保金生活。邓烛荣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这家人,从未中断。得知他们家的困难后,就承担了所有的照顾工作。每天早晨邓烛荣上街买菜,就帮忙把唐水莲想吃的菜给带回来送到她家里,然后帮忙做些家务,每月帮她代交水电费及购买各种生活用品,有时茶余饭后还陪她聊天解闷等。
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困难时刻,都能在老人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眼前,现在在邓烛荣的生活中已构成一个定式,天天要是没有往老人家干点啥,她总是心理感觉到不踏实,似乎少了一点甚么,照顾好老人一家,已成为她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
早在2002年的一天,正在棋牌室忙碌的邓烛荣突然听到门外一阵呼救声,就急忙跑了出去。一看,原来是社区老人唐水莲摔倒在地,她赶紧搀扶起老人,送其回家。当时,发现老人大小便失禁,她忍住恶臭,为老人换了衣服,洗了澡。
那次之后,邓烛荣就与这个家庭结缘。经常有事没事就往老人家中跑,陪老人拉拉家常,逢年过节买些好吃的,照顾老人吃喝、帮助打扫卫生,即使是帮忙他们家修剪指甲、修剪头发、洗洗浆浆、煮饭洗菜等琐事,为了给他们家一个舒适安心的家庭环境和晚年生活,老人也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
2013年12月,老人家的精神病儿子发病,拿着刀到处跑,被民警抓到了精神病院,老人被这一闹就倒下了。当时邓烛荣正在家里煮饭听到邻居讲到这事也顾不了锅里的菜,关了火就赶到唐水莲老人家里,看见老人孤苦伶仃的躺在床上没有人照顾的情景,邓烛荣眼泪掉了下来。
邓烛荣要送老人去医院接受治疗,老人固执不肯去,她只好请来社区医疗室的医生上门给老人治病。医生给老人看完病后,她拿着医生开的处方急忙到药店去买药。回来后,直接到厨房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端到老人的床前,一口一口喂给老人,还给老人吃了药,收拾完屋子, 把老人安置好后,邓烛荣才急忙赶回自己家中,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自己的家人还在等她回来吃饭。当天晚上家里的气氛有些特别,丈夫埋怨的目光让邓烛荣一夜无眠。
第二天一大早,邓烛荣什么话也没说,硬把丈夫拉到了老人家中。看着老人和自己爱人的亲热劲,再看看老人家的情况,丈夫只说了一句话:“以后再有什么事,我和你一起来。”邓烛荣从那天起就一直在老人身边照顾她。晚上怕老人会有意外,就收拾了一些日用品到老人家陪护着。
邓烛荣在老人家中整整住了一个星期,送饭、送药、端水、端尿……严重时几夜未合眼,守在床边照顾她。一刻不离,直到老人身体好转。同时知道了老人担心儿子,她也多次让老公到精神病院了解情况。
每逢春节,因照顾老人,也没好好与家人过个年。面对家中儿子和媳妇的不理解,邓烛荣总是笑着说“自己已经把他们当成亲人了,如果以后我和你爸爸年纪大了,照顾不了他们了,你们也要把这个爱心接力下去”。
2014年5月2日,老人去世,邓烛荣夫妇两天没过好好休息,跑前跑后帮忙料理老人后事。还亲自帮老人擦身、换衣服,找人帮忙、找汽车、垫钱、联系殡仪馆,最后将老人的骨灰盒安放到化机厂骨灰堂。
14年来,想起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当时的邓烛荣默默抹着自己的眼泪。“唐水莲走了,王小明又不大能自理,我现在身体还硬朗,就帮忙照看,以后自己不行了,也得让儿子接着照顾他。”
这么多年来,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他还一直照顾患病的王小明?虽然他不是我的亲生骨肉,但人都是有感情的,毕竟十几年了,早已当王小明是自己的“儿子”。邓烛荣说道。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邓烛荣的故事不仅感动了社区的同事们,而且还感动周边的人,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孝老爱亲”的楷模。如今的她,将会一如既往地照料其子王小明的生活起居、洗衣、吃药、洗碗、拖地等。用自己的朴实,爱心和尊老的孝心,助人的热情,演绎着他们家庭幸福的起航。对此,邓烛荣作为一位志愿者,她自己感到非常光荣、非常自豪!(王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