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也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旨在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等,提供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社区融入、资源链接。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
尤溪县沈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20年1月,承接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购买服务等项目,实现全县15个乡镇社工站全覆盖,每个站点配备2名社工。目前有社工31名,其中有1名社工师和10名助理社工师。
助扶个案
小年(化名)患先天发育迟缓,父母和爷爷均为残障人士,一家6口分开居住。小年和正在上学的哥哥与65岁的奶奶租住在镇上,奶奶一个人照顾他们。
社工初次探访时,小年和奶奶坐在直廊的小凳子上,小年流着口水,目光呆滞,奶奶满面愁容,两人相互间没有交流。
在与民政、残联部门联系后,社工带领小年进行残疾鉴定,而后帮助其申请残疾人护理补贴、一户多残补贴。考虑到小年奶奶的特殊情况,无法作为监护人陪同小年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社工便向特殊教育专业老师学习,同时教小年奶奶日常护理技巧,并帮助小年奶奶心理疏导。
社工中心还邀请小年哥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微心愿,帮助申请社会公益基金温暖包。
现在的小年一见到社工们,就会鼓着掌做出欢迎的动作,在社工们离去时会挥手道别。爷爷也时常到镇上帮忙照顾小年,奶奶在照顾小年的方式方法上更加得心应手,小年一家有了明显的改变。
“后续我们会继续跟踪回访。”沈城社工中心负责人陈丽华说。
社工工作繁琐,入户、调研、建档、筛选对象,根据需要定制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内容,结案后进行回访,周而复始,忙碌但充满意义。
“除直接提供帮扶服务,政策的解读也是工作之一。”八字桥社工站的社工余丽娟说。
在走访调查中,社工时常会遇到一些符合补助政策却没有申请的人员。社工站将补助政策与困难人员清单进行对照,向符合条件的对象上门宣传,让政策更好地落地。
照亮角落
“社会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发放救助金这么简单,入职以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社工詹颖说。
沟通技巧、心理疏导、准确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社会工作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专业理论和技能支撑。
举办公益暑托班、帮助残疾人上门办理低保、探访关爱困境儿童、为留守老人公益摄影留念、为孤独症儿童开展义卖活动……社工的身影出现在每个角落。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沈城社工共为困难群众建档2993份,完成个案帮扶225个、小组活动39个、社区活动472场,直接受益人次超9.85万人次。
“尽管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困难和他人的不解,但看到服务对象的生活得到改善,内心满是成就感。”陈丽华说。
阿文(化名)的妻子系精神二级残疾,两个女儿生活不能自理,家中还有一位80岁的老母亲,其本人也因车祸受伤。社工在走访入户时,发现孩子们住的地方脏乱不堪,木床破洞处仅用纸皮修补。
以社工站为桥梁,寻求爱心人士帮助,将资源与帮扶对象链接,很快社工就联系到志愿者们为阿文家打扫卫生,重新添置床铺被褥,并为房间贴上墙纸,环境焕然一新。
为提升社工们的专业化水平,沈城社工聘请资深的专业督导老师,定期对社工们线上线下进行指导,并推荐内部优秀社工参加市里的督导培养。
县民政局还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以评促优。
深度挖掘当地志愿者服务队伍、慈善资源、社会力量,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到社工服务中,逐步探索形成本土关爱品牌,并以此延伸,吸引更多不同专业爱心资源加入,为乡镇社工站开展活动提供重要支持。目前,尤溪沈城社工服务中心已链接爱心资源45.9741万元。
来源:三明日报(尤溪记者站 陈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