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临近,志愿者黄金旺的志愿服务时长一年来又增加了不少。他和伙伴们商量着新年怎样更好地开展助残行动,把关爱送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为青少年残疾人提供学业和心理帮扶;为受特殊教育的孩子实现微心愿;为行动不便残疾人开展助行、代办、清洁等上门服务……在永安,越来越多的助残志愿者凝聚爱心,持续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带去新的希望。
做最热心的那一位
每逢开展助残志愿服务,志愿者黄金旺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他今年43岁,坚持助残已20年。
黄金旺是一名肢体残疾者,小时候生病发烧未及时治疗,腿部落下了后遗症。尽管行动受限,他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不减。自2005年起便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永安市爱心qq群、燕城爱心同盟qq群以及燕城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员,长期服务在志愿活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温暖。
凭借在助残领域的丰富经验,黄金旺成了永安燕南街道的一名残疾人联络员。“我也是残疾人,更能体会他们的不易,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就是我的目标。”这是黄金旺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这份爱心,让他始终将残疾人的需求记在心上。
“当前,国家对残疾人政策支持力度很大,特别是在医疗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政策补助。”黄金旺说。国家出台了助残政策,这些政策的覆盖执行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助残志愿者作为桥梁的角色尤为重要。黄金旺深入了解残疾人工作相关政策与法律,经常入户走访,了解残疾人需求。久而久之,他与燕南街道的残疾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个人也获得了“新时代新三明百名担当作为青年先进”和“三明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2021年,黄金旺开了一家店铺,主营业务是售卖助听器、轮椅、拐杖等残疾辅具。他与永安市残联合作,对有需要的残疾人免费提供租借爱心辅具服务,租借采取免押借用的模式,帮助了临时有需求的群众。黄金旺的小店也发展成为永安市租借爱心辅具服务点。
爱心同盟助残志愿服务
像黄金旺这样的助残志愿者不在少数,燕城青少年社工中心燕城爱心同盟服务队就是一支活跃的队伍,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连续举办助残活动13年,注册志愿者2000余人,为残疾人提供助学解困、医疗救助、心理关爱等多方面服务。
“目前,我们共有30多个固定帮扶的残障人士,采取因户施策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计划。”燕城爱心同盟志愿队负责人黄筱雄说。
罗兴传是一名肢体残疾者,也是燕城爱心同盟服务队长期帮扶的对象之一,遭遇身体健康变故之后,他表现得自卑,少言寡语。2015年,志愿者了解情况后积极对罗兴传家庭开展针对性帮扶,志愿者带着他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多与人接触。渐渐地,罗兴传变得开朗,身心状况改善,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2018年,罗兴传经助残志愿者推荐,进入福建省残联运动中心,后又到上海,成为一名竞速轮椅运动员。竞速运动训练过程异常艰辛,志愿者时常与他远程谈心,鼓励他坚持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罗兴传凭借刻苦训练,不断在运动赛事中取得亮眼成绩。今年12月1日,他以1小时32分9秒的成绩获得了2024上海马拉松竞速轮椅男子组冠军,这也是上海马拉松首次引入竞速轮椅组后决出的首个冠军。
看着罗兴传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黄筱雄十分欣慰,他说:“从事社会工作这么多年,最开心的事就是帮扶过的孩子找到了人生目标,这是我做公益最好的回报。”
几年来,燕城爱心同盟服务队先后开展了“我和你,同前行”——阳光助残项目、“雏燕展翅”系列项目、“福蕾行动——圆梦微心愿”等上百次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燕城爱心同盟服务队也获得“福建省助残先进组织”“全国助残阳光基地”等称号。
家门口的爱心驿站
早上9点,永安东门社区爱心助残驿站,已有五六位残疾人在活动。
东门社区爱心助残驿站于2023年9月启用,驿站依托东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残疾人在家门口打造集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残疾人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17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里,餐厅、运动室、休息区、教学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自从有了爱心助残驿站,我们有了活动场所,可以在这里打乒乓球,吃完饭坐着看会书,还能在这里交到朋友,很开心。”经常到驿站参加活动的何先生对爱心助残驿站赞扬有加。
“希望残障人士能够拥有一颗勇敢的心,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小区里针对残疾人的设施还不够多,希望社区能够多想些办法。”在爱心助残驿站的心愿墙上,贴着不少残疾人的微心愿,这些都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小小心愿墙,不仅是残疾人表达自己的渠道,也成了社区做好残疾人服务的连心墙。“我们收集到需求后,会建立微心愿台账,组织志愿者帮助完成。”东门社区党委书记郑花珍介绍。近期,爱心助残驿站正准备对入口处的阶梯进行无障碍改造,增设残疾人可使用设施,满足更多残疾人活动需求。
除了日常志愿服务外,爱心助残驿站还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目前,共有3名残疾人在东门社区爱心助残驿站就业,负责场所卫生保洁工作,每人每月可领取1810元的公益性补贴工资。
“小杨在我们社区已经工作十几年了,变化非常大,最开始来时年龄还小,什么也不会,也不爱说话,现在开朗了很多,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活动。”郑花珍说,“公益性岗位对社区残障人士而言不仅是生活收入来源,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来源: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吴梦茜)